搜索
 

千古要塞野牛关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张家界日报
柯云

安芳

奇峰耸立白云间,闯眼突兀心胆寒。

千古要塞卫彊土,一夫当关众难犯。

这首诗是明代九溪卫官、诗人周叙《北望野牛关》的佳作。

朱元璋(洪武)灭元统一天下,为巩固统治,于洪武二十三年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卫、所制度,以防土人造反并以土治土。九溪卫因此而诞生。卫署设在慈利辖区溇江中游右岸的原闸口寨处,朝廷并从湖北安陆府调来一胁军(相当现在一旅人)坚守卫地。九溪卫范围很大,纵横五百里,设有前、后、左、右、中五所,同时分别在慈利、石门设立麻寨、添平二所,下辖各十隘,野牛关上有副士官墓前对联曰:“统两所十隘精忠报国,率九夷八蛮俯首称臣。”可见其势之宏伟也。

九溪卫对垭门关、雷雨垭关、百丈峡关、野牛关四大重关,重新修复,并建立哨岗,固定兵力把守,从此这四大关口便一举闻名,成为湘西名关。

这四大关口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地势险要,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是兵家必争之地。尤以野牛关显得极为重要,因为此关不仅是通往湘西的桑植、龙山、永顺、保靖、花垣、石门诸县必经之卡,而且是通达鄂西的鹤峰、五峰、来凤、咸丰、恩施等县的要塞。其关口之奇、位置之高、历史之久,与其他关口迥然不同。四十五里茅花界从西向东延伸,像一道天然屏障将上述诸县隔离。茅花界平均海拔在七百米以上而野牛关便在最高最险部位,天生一条窄狭的裂缝,两边全是悬崖峭壁,恰好能供人马行走,下面是有一条半明半暗山溪,终年不息。当地人称这一关口为茅花界豁口。那么,野牛关这个奇怪的名字又是从何而来呢?

原来东汉年间,朝廷为征服湘西武溪蛮,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派伏渡将军马援(陕西人)领兵南下,一日马援来到茅花界的豁口处不禁大惊道:好一个天赐的雄关!遂下马询问其名。山民告诉他说:这里没有名字。马援也许自己是动物姓氏,物以类聚,喜爱动物,又问:这里有什么特点比如草木或野兽。山民说:最多的是茅花,遍地皆是,树木有松树、杉树、栗树等,随处可见,还有野牛经常到口前寻水饮喝。马援便脱口而出曰:“野牛关”。山民断知他是一个大官,立即找来笔和红粉,请他题字。马援本是一员儒将,点头应允,当即在岩壁上挥毫写了“野牛关”三个大字。下面落款马援和年月。马援离后,当地头人,并请石匠凿刻于壁。每当日照石壁,三字熠熠生辉。

此后“野牛关”不胫而走,传遍湘、鄂、川,吸引不少官员和文人墨客。尤其是在慈利任职的县官,总要到此欣赏一番,并留

下形象生动、优美隽永的诗句。如明代华福《过野牛关》:

匹马寻幽岭路长,解鞍暂住旧碑房。东峰日出西峰白,爱看水轮坐夜凉。

清代刘继世《茅花界上野牛关》:

削壁层岩面面遮,长拖一带约龙蛇。危峰信出青天外,远嶂疑连碧海涯。野牛不知何处去,关隘空留孰为家。险途莫怪王杨说,车到此地返途下。

……

1928年3月,贺龙奉命杀回老家闹革命,与贺锦斋一行18人从澧水河畔的垭门关,再过溇水河边的野牛关。贺锦斋不由诗兴大发,口占一首《重过垭门关野牛关》:

红旗肩上扛,险关脚下过。跟定共产党,一心惩腐恶。推翻三座山,向往新生活。革命永向前,高唱胜利歌。

可惜1966年,“文革”开始,造反派以“封资修”将关口和马援的字迹炸毁。后来修建省道“慈桑”公路时,见古迹已无,为方便施工干脆将关口全毁了。现在仅只剩一个美丽传说和诗词及遗址了。好在茅花界毕竟与武陵源相近,同样系喀斯特地质地貌,奇峰怪石点缀于绿山秀水之中,举目四顾,奇峰头角峥嵘,显出野性本色,如青筋裸露的土家汉子毫无他顾地直插云霄,杂以古藤野花缠绕的青松翠柏,令人神秘莫测,堪称绝美,土家人的奇风异俗也属罕见,可供游人品赏。关上气候适宜,又是度假避暑仙境。

2019-06-02

00:00:00:0171760http://118.254.9.122:8081/zjjrbpc/content/201906/02/content_17176.html1千古要塞

野牛关/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