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六天时间,我读完了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便写下这个标题。我很奇怪用这个标题,却不想更改。
在这六天时间里,我记下了17页读书笔记,都是读时匆匆写就,却是我看书以来做笔记最多的一次。刚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我便哑然失笑,为文中爷爷和孙子的对话。那种对话,很地气,很真实,很风趣,然而,又很心酸。我心里知道,这本书,一定会有很多这样有味道的对话,却不会让我笑着看完。
作者很聪明,他知道怎样去打动读者,他用了两个字:温柔。他把这两个字轻而易举地敲进读者心中,于是,在读者心里,这两个字化成另外两个字:温暖。再然后,让人落泪了。让读者产生温柔这两个字的地方是在书中第二十二章的143页:许三观找到一乐,先是大骂一通,然后蹲在一乐面前让一乐爬到他背上,他没有背一乐回家,走了几条街,边走边骂一乐,骂的狗血淋头。但,他是带一乐去胜利饭店吃一碗面条,用他身上那卖血的钱。书中这个细节是讲述那个大饥荒岁月发生的人间亲情纠葛,直击人心最脆弱和最善良之处。看时,我悄然落泪,这本书终于让我产生了第一个泪点。在这之前,我都是一直在笑着赞许作者那种文中出现的语言辛辣风趣感,可看到伤心的一乐和善良的许三观,我已经笑不起来了,还会有泪点吗?我在心里问着。会,我已经感受到了作者正给读者慢慢呈现出来的那种生活的沉重,就象一坛刚刚开坛的臭腌菜,在慢慢从坛口往外散发出特殊难闻的气味儿。而书中每个人物便开始在这种沉重中受着不同的煎熬。作者为什么要写许三观?因为许三观在生活的煎熬中煎熬得快熟了。许三观真的是一个好人,也有好人中的劣性,算是脱离不了俗性劣性的好人。人之初,性本善,许三观生下来并不知自己是那样的,是不曾预料的生活,让他变得如此,是作者,把他透视得如此。或者,是作者在透视人生,而借用了许三观这个人物。
这本书以许三观多次卖血为主线,同时又是众多故事情节构成这条主线。许三观第一次卖血,娶了许玉兰,有了家;第二次卖血,是在第一次卖血的十年后,为闯祸的一乐付钱给方木匠的儿治伤;第三次卖血,是为了给对他好的林芬芳买肉骨头和黄豆;第四次卖血是为了给已喝了57天玉米粥的一家人改善伙食;第五次卖血是为了让二乐早回城,请二乐所在生产队的队长吃饭;第六次以后的卖血过程,算得上是凶险了,那是在去上海的路上,为了给重病的一乐筹救命钱,他在途中的林浦卖了血,三天后又在百里卖了血,四天后在松林卖了血遭遇休克,经过抢救醒过来,醒后却心疼因休克把前两次卖血的钱一下送了出去。然后到黄店卖了血,十天卖了四次血。再又去长宁卖了一次血,十五天卖了五次血,生活的重压和磨难在许三观这个人物身上体现到了极致,这是怎样的一个生命历程?每一次的卖血,都是许三观与命运在搏斗,与磨难在抗争,这是一条充满了艰难困苦的路,这是无比辛酸的人生。当许三观终于不用卖血时,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变化,一切都好起来,沧桑的岁月一去不复返,儿子们都成家立业了,许三观也老了。许三观也终于能吃上一顿不是因卖血了才能吃得上的炒猪肝和黄酒。整个故事,终于以好的结尾,阳光般的生活呈现给读者。
六天的时光,算来,《许三观卖血记》我是争分抢秒地利用一切空余时间看完的,因为还有很多事情要做,静下心来看书的日子很快是要被一种叫做认真、充实的工作繁忙所代替的。从春节出现新冠病毒疫情到现在,快两个月了,一直响应政府对我们的全民要求:居家隔离,不乱跑,打赢这场来势汹涌的病毒战。隔离,是为了更好的团聚。在给武汉默默加油的同时,我们唯一能做到的支持,就是不给国家添乱,好好在家。那么我想,看书,是打发时间最好的办法,也是充实自己的最好的办法。随着全国很多地方疫情的解除,估计4月中旬左右学校也要开学了,但我还是准备好了下一本要看的书《在细雨中呼喊》,也是余华作品。慢慢看,细细悟,总会有所心得。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我只产生一个泪点,从那个泪点起,我便冷静地滑过书中后面内容的很多个泪点,透视到一种生活的苍凉,一种沉重。哪怕作者的语言写得再幽默风趣,我也笑不起来了。或许,是我读懂了这本书,所以,笑不出来了。或许,是作者让读者看到这本书的最后,不让读者再发出笑声,就是这样了。对于《许三观卖血记》我的读后感,只有一句引用书中的话:“生活就是一只臭虫。”是的,对许三观们来说,生活就是一只臭虫,它来时,我们无法预知,但我们可以赶跑它,拍掉它,用自身的坚强,去消灭它。这,才是真正的人生,才是奋斗的人生。
就像冬日的梅花,不经一番风霜苦,哪有梅花放清香?
2020-05-21
00:00:00:0——《许三观卖血记》读感307390http://118.254.9.122:8081/zjjrbpc/content/202005/21/content_30739.html1生活就是一只臭虫/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