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清明节诗话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张家界日报

田大金

农谚曰:“清明谷雨紧相连,春耕播种莫延迟。”“清明”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令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水增多,正是春耕播种的大好时节。“清明”这个时令节气,为何成为我国民间祭先祖、上坟扫墓等习俗的传统节日?这要从“寒食节”的来历说起。

相传春秋时代的晋文公,为纪念忠臣介子推,将放火烧介子推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并禁烟火,吃寒食。第二年寒食节的次日,晋文公带领群臣祭扫介子推坟墓后,下令将此日定为“清明节”。从此寒食节改称“清明节”沿袭至今。清明节正值阳春三月,春回大地,阳光明丽,风光景色焕然一新,处处是花香鸟语,勃勃生机。历代文人触景生情,为清明节写下许多佳作名篇。每逢清明节时,人们就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人笔下的清明节是雨纷纷,欲断魂。天气与人的心情相对。情景交融更突出了此刻人们的心境。尤其是最后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字含蓄不尽。这杏花村是长满杏花的村落么?杏花村里有酒家吗?诗里没有说明,让读者自己会意和想象。

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宏在清明节前写了一首《寒食》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腊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诗,前两句写寒食节的自然景物,后两句写寒食节的风俗习惯

。表面上都是写寒食节的,实际却是借汉朝讽刺唐朝,借宫中传烛,谴责皇帝宠信宦官,寄寓了深刻的用意。由于诗人隐而不露,借宫中传烛,谴责皇帝宠信宦官,寄寓深刻的用意。

唐代诗人韦庄的《长安清明》诗曰:

早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正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这首诗真实地描写了当时清明节踏青、拔河与打秋千等活动的生动景象,却对上坟扫墓祭先祖之事,只字未提。

宋代诗人黄庭坚的《清明》诗云: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诗人以桃李笑、龙虫蛰、草木柔,描绘出春回大地的自然景象,焕然一新,令人心旷神怡,上坟扫墓的悲情一扫而光。

广武城边逢暮春,汶阳归客泪沾巾。

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

唐代诗人王维的《寒食汜上作》,借寒食节为题,触景生情而作,反映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思想感情。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这是宋代进士高翥的《清明》诗。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清明当天人们上坟扫墓的悲凉情景。同时告诉儿女们,孝敬长辈应在他们活着时。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这是宋代进士王禹诚过清明的情景。清明节本来可以郊游踏青,因生活贫困,他没有这分雅兴,只能在无花可看无酒可饮的情况下过清明节。这样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里的和尚一样。按古时的风俗,清明节前两天是寒食节,禁烟火三天,吃寒食,也不能点灯。这位读书人在清明前一天向邻居家讨来火种,清明节清早就在窗前点灯读书了。旧时读书人的境遇往往如此。

清明节上坟扫墓,追敬先人的习俗,自古以来,一直沿袭相传至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

我国社会活动家,诗人郭沫若1955年清明节为张家口烈士纪念塔题写了一首诗:

烈士丰碑何巍峨,空中荡漾红旗歌。

长垂塞上风云古,民族英雄永不磨。

郭老的这首题诗,歌颂了先烈为革命而献身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烈士的无限崇敬心情。我们在清明节祭祖时,有关部门不妨组织民众给革命先烈们上坟扫墓,进行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2020-03-26

00:00:00:0287960http://118.254.9.122:8081/zjjrbpc/content/202003/26/content_28796.html1清明节诗话/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