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鑫
宁惠
鄢渊
宋世秀
向文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2020年春节前,一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打响。
在我市,有这样一群女性医护工作者,不惧疫魔,逆风而上,走上不同的战场。这些原本娇弱的“女人花”,在这个寒冬里,绽放得更加楚楚动人。
“我要去!我请战!”
疫情爆发后,我市疫情防控工作迅速启动。在市防控工作指挥部统一部署下,各区县把四类人摸排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医护人员除在本单位参与疫情防控外,纷纷走向基层,参与疫情排查。在不少人惊慌恐惧时,一批批女性医护人员却主动请战。
“我申请到门诊入口做发热筛查!”已退休7年的慈利县人民医院护士李晓春提出申请。见领导有些犹豫,她迫不及待地摆出了自己的“资历”。17年前遭遇非典时,她第一个主动请缨上非典前线,并在门诊一线做了半年多的第一道防卫工作。“我有33年的工龄,却只有8年的党龄,算得上老护士,新党员。”李晓春说:“这次机会来了,就让我为党作一回贡献吧!”
永定区官黎坪卫生服务中心护士黄超男,第一时间主动向领导提交了请战书。为全身心投入工作,她让丈夫留在长沙,年仅3岁的儿子也交给了奶奶照顾。上了一线,黄超男一干就是30多天。由于医院防控任务重,脱下防护服后,黄超男又主动承担起信息报送、物资领用等行政工作,深夜回家已成常态。
永定区后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疫专干丁丽,已经有7个多月身孕。大年三十,新冠肺炎阻击战打响,她马上主动电话请战。单位上考虑到她身怀六甲,行动不便,便安排她在家里休息。没想到,第二天早上,她就赶到单位上,与大家一起进村入户开展武汉返乡人员或密切接触者的身体检测和防疫知识宣传。她挺着肚子,连续多天翻山越岭,走村串户,累得气喘吁吁。
1月29日,我市确诊首例新冠肺炎患者。作为定点收治单位,市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个个不退缩,争抢着要进最危险的隔离病区。
“我头发短便于戴帽子口罩,急诊经验丰富、善于应急,上班不上厕所的习惯便于穿隔离服,我一定要去!”覃妍是市人民医院急诊科的一名主管护师,有11年工作经验。疫情暴发后,她主动请缨去确诊病区的第一线,负责确诊病人的护理工作。她每天要为病患输液20多次,发药10余次,还必须时刻盯着监护仪,关注病患病情走势。
“疫情不结束就不休息”
为了做到“不漏一人,不留死角”,全市将防控工作网格化、责任化,为人民群众安全筑起一道道安全“防火墙”。为了守好这堵墙,保我市人民平安,医护人员在不同岗位,进行着24小时接力。“疫情不结束就不休息”,成为很多女性医护工作者的坚定信念。
疫情发生前,桑植县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彭翠君一直未休假。疫情发生后,她义无反顾冲在一线,培训医务人员穿脱隔离衣,布防各个区域消毒隔离,指导标本采集,协助流调、上报疫情。这段日子以来,她工作不分昼夜,参加疑似患者会诊讨论,指导下级医师全程诊治患者。
欧玲玲是桑植县人民医院感染科护士长,大年初一,她跟往年一样去上班,却又跟往年不一样地忙到天昏地暗。物资准备、流程规划、病房布局、病人分区、治疗护理、护士培训、人力安排……作为感染科的护士长,她忙得顾不上惦记家中的两个孩子。
大年初三,龚道丽所在的永定区新桥镇卫生院取消春节休假全员返岗,从大年初三起就再也没有回过家。
因为丈夫也在抗“疫”一线,孩子只能交给父母带。龚道丽不仅加入志愿者队伍,还主动申请到被称为“疫情防控红区”的市城区湖北滞留游客定点酒店。她每天的任务是给集中隔离人员测量体温和做心理疏导工作。每天结束工作后,她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永定街道解放社区,和其他志愿者一起走街串巷摸排重点人员、宣传疫情防控知识。
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忙碌已成为桑植县民族中医医院感染科科长成红燕的常态。对医院各级各类人员进行防控知识培训,督导临床工作人员,规划与指导新开设的发热门诊、感染性疾病科、发热病人观察隔离病房的布局,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穿脱防护服的操作培训与考核,指导临床医生对发热病人进行甄别,每天了解发热门诊的看诊情况等,事无巨细,成红燕忙得连轴转。“每天早晨睁开眼睛就去上班,晚上到家倒头就睡。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解决各种应急问题。”她说,这就是她的工作常态。
“最欣慰的事情就是看到病人治愈回家,真希望疫情早点结束,我也能早点回家。”张秀琴是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丈夫也是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疫情期间,她只能把孩子托付给年老体弱的婆婆照顾。2月5日那天,婆婆刚做完髋关节置换手术,不小心摔倒站不起来,两个孩子急得直哭,她闻讯急出了眼泪却又无能为力;也是那天,她冒着风险为3位确诊患者先后取了18个咽拭子。
“祖国需要,我们就去”
国家有难,牵动着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心。“到武汉去”成为我市很多医护工作者的热血志愿。在张家界支援武汉的医疗队里,27名女性医护人员个个巾帼不让须眉,令人由衷起敬。
2月15日,省里紧急吹响集结号,需要医护人员前往武汉支援。短短的一个小时,第一批20人的“娘子军”报名就绪。其中,有人早已请缨,有人临危受命。面对命令,没有迟疑,没有退缩,为了打消家人顾虑,有的同志甚至“先斩后奏”。
得知紧缺“重症医学科和儿科”专业人才,市卫健委公立医院管理中心负责人罗巧说“终于有用武之地了”。在罗巧看来,“国家有难,挺身而出,这是医护人员的职责所在。能够有幸参与,很骄傲。”
“护士长打电话问去不去?我肯定地说去。”大众医院ICU护士罗芬只有24岁,是医疗队年龄最小的一位。她一方面因“可以为国家而战”感到光荣,一方面考虑到父母的担忧。最终,她决定先斩后奏。
来自桑植中医院、43岁的医生陆桂香回忆出发的场景,“就像战士出征一样,激动,深感责任之重。”为了安心去武汉,她把家里孩子托付给了嫂子照料。
与他们相比,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吕滢在我市刚刚确诊病例后就曾主动请战。接到任务,她安排好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住院的父亲,匆匆忙忙就出发了。作为一名党员,在ICU岗位多年的她认为,“使命在肩,责任在肩,义不容辞!”
看着第一批姐妹们到达武汉,在一线奉献光和热,“落选”的人就提前请缨,做足准备。
为了去武汉,市人民医院护士黄晓庆早早就把4岁、2岁的孩子分别送去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家,“斩断后顾之忧。”得到准确命令后,黄晓庆立即准备,买了几大包成人尿不湿,第一时间理了寸头。
市人民医院副主任护师刘玉珍通过短信向院领导争取名额。“我没有任何负担,孩子读大二,他爸是老师,不用我操心。双方父母不在我这里住,身体也很好。我是农村出来的,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我在外神经外科监护室几年,经验也有
。何况,我还是党员。”
在这些绽放在抗疫一线的“女人花”里,有的已过不惑之年,有的才吐青春芳华,然而,她们共同的特点是勇敢、无畏和担当,共同的心声是“有国才有家,祖国需要,我们就去”。
2020-03-11
00:00:00:0——我市女性医护人员投身疫情防控工作纪实279200http://118.254.9.122:8081/zjjrbpc/content/202003/11/content_27920.html1寒冬里绽放的“女人花”/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