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再现澧水两岸人民奋起抗战的真实场景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张家界日报
赵辉廷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是中日关系史上永远无法回避的话题。中国人民抗战是一部气壮山河的史诗,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常德会战,慈利是外围战场。2014年,慈利推出了六集电视纪录片《慈利阻击战》。在此基础上,满林同志又进一步寻访当年亲历慈利阻击战的幸存者,查找相关史料、翔实素材,倾力四年,创作了这部20余万字的小说。

作品以澧水中游的石门、慈利两地为故事发生地,塑造了一个生长在民族危亡时期,因对抗国民党反动势力与情感纠葛,而被迫离家走上抗

战一线的土家汉子岑大柱。岑大柱是一个有着美好人生理想的农家青年,早年家境贫寒而辍学,却因为有着过人的绘画天赋得到了苏先生的赏识,获得了知音常含璐的爱情。然而,日寇入侵,终于波及这块平静的土地。官府抓丁、横征暴敛,有识之士奔赴前方,短暂平静之后是迷失、无助……他的理想如昙花一现,心爱的人决然离开……为搭救朋友走上了不归路,他不得已进入行伍之列。军队,是打铁炉,是试金石。湘西人骁勇善战的基因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第一次上战场就发挥出色,得到长官的青睐。然而,由于当局黑暗,部队被迫解散,他又失去了用武之地。本想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岑大柱,从此像洪流中的一叶小舟,被波浪推来攘去,最终搁浅在岸上,报国无门,有家难回。几经辗转,他来到了湖南人的部队,回到了溇澧这块土地。在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人——苏先生和瓦当的影响下,他朴素的家国情怀、民族意识被唤醒,由此逐渐成长、成熟起来,坚定地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抗日洪流之中。岑大柱的迷茫,正是当时部分国人的迷茫;岑大柱抗日的经历,仅仅是千千万万中国人民抗战的缩影,反映了一个血性的农村青年在共产党人的帮助、教育下,从不自觉到自觉生发出爱家、爱国远大情怀的成长历程。

作品中特别塑造了一个具有坚强的意志和远大理想的人物——苏先生。在他身上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宽广胸怀和忍辱负重的品质。抗战中,他始终维护全民族统一战线,发挥着“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作用。同时描写了张吉财这样一个具有两面性的人物,一个积极抗战但手上又沾满共产党人鲜血的地方团总。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似乎有所觉醒。作者在对张吉

财的刻画上,力图刻画出一个在那个特殊时代形成的、思想性格呈现复杂性的异质者,避免了人物形象的脸谱化。瓦当则代表着一个正直、勇敢、爱憎分明的人物形象。他凭着一腔热血带着队伍奔赴前线,尽管身体残疾,依然坚持在部队服务。他不是共产党员,但赞同共产党的主张,对国民党当局有太多不满,最后,被怀疑是亲共分子而押解受审,最终以死明志。对于万年兵这个人物,作者有所指代。这个“兵油子”,时而消失,时而出现,纪律散漫,吊儿郎当。他最早参加张勋复辟,干过辫子军,穿过清军服装。20多年从军经历,除了没在共产党的军队里干过,几乎穿过二十世纪所有中国军队的服装。他只想过普通人的生活,脱离队伍后有过短暂的婚姻,却是昙花一现。在石门城外因为怜惜一个瞎眼女人又脱离部队,安顿好那个女人后,又主动归队,看到美食后又惦记那个女人,私自跑掉了。哪知道那个瞎眼女人也被鬼子杀了,最后的念想也没有了。他为了复仇,追随鬼子队伍遇到了游击队,又加入了战斗,却在战场上为了掩护岑大柱牺牲了。这时候,“兵油子”大义凛然,告诉岑大柱,他不姓万,真实名字叫杨万兵,而不是万年兵。如此安排,用意深刻,耐人寻味。万年兵,代表中国多年内战的记忆,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柳如风,一个混迹于社会各界的风尘女子,八面玲珑,生财有道。但在民族危亡关头,表露高贵的民族气节,令人敬佩。其他人物如车轱辘刘三、刘兴华兄妹,甚至包括农村老人岑大伯、充满稚气的孩子留根、水生等,性格各异,都给读者留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对人物个性的塑造,以及对战斗、战场的描绘叙写,是作者在走访实地和许多亲历者、掌握大量的史料、素材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因此人物形象、场景在读者面前显得鲜活、生动和真实。

作品采用倒叙的手法,追溯中日关系史,探究湘西人抗倭的传统,全景展示近代中国、特别是14年抗战历程,视野广、挖掘深,自然严谨,前后呼应。深情推介澧水风光,创作了《永远的家园》《澧水谣》等歌曲,推出了国军部队的军歌,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同时,令人称许的是,作者始终将地域文化,如慈利民歌、澧水号子、方言以及习俗等融于人物个性的塑造、场景的铺垫、烘托之中。它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文化温度和辨识度,而且增强了作品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慈利县人的血性,早在古代抗倭时期,就有淋漓尽致的表现。14年抗战中,慈利热血男儿、慈利的父老乡亲是做出过重大贡献、付出了重大牺牲的。据统计,抗战期间,慈利有15000男丁通过各种途径走上了战场,大多数没有生还。作者曾走访过数位健在的抗战老兵,尽管他们没有直接参加慈利的战斗,但是时隔70多年,他们对那场民族战争了然于胸,对慈利的战斗也记忆犹新。他们身上的坚韧和骨气,让人肃然起敬。其中有中国远征军战车兵滕周权。滕周权于2015年代表湖南抗战老兵赴北京参加了国庆阅兵,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他的故事经本土作家滕军钊整理,创作《战车少尉》,已经出版发行。还有许多老兵的故事被写成诗歌、散文,在各种刊物上刊登,并且被搬上了慈利春晚的舞台。

《澧水1943》仅从一个侧面再现了澧水两岸人民尤其是慈利人民奋起抗战的真实场景,再现了慈利人民爱家爱国、不作亡国奴、敢于抗争、勇于牺牲的伟大精神。它告诉我们勿忘国耻、勿忘历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它告诉我们,国弱无尊严,国弱无福祉,国弱永远受辱挨打。因此,我们今天置身于国强民富的前行之路上,坚持并坚守“四个自信”,决不能有丝毫迟疑与动摇。

《澧水1943》,从文学角度考量,作者在其人物形象的丰满度、个性细节、情节的刻画、事理内在逻辑关系的转换,以及语言的生动性、个性化锤炼等方面还有待于深化。我坚信,凭满林同志的学识和勤奋精神是可以弥补这些缺陷的,相信他今后当有佳作不断问世。

(作者系张家界市文联原主席。本文标题为编者加。)

2021-04-08

00:00:00:0——序《澧水1943》414980http://118.254.9.122:8081/zjjrbpc/content/202104/08/content_41498.html1再现澧水两岸人民

奋起抗战的真实场景/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