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俊德
图/本报记者
曾甲长
“飞渡澧水天险壮抗日民族魂,弘扬长征精神圆复兴中国梦。”这是一首对联,刻在永定区阳湖坪镇周家坊村口的红军渡纪念碑上。对联描述了红军当年抢渡澧水北上抗日的历程。
我们到达杨林铺渡口时正是中午,阳光照在大地上。我们一行5人下车,直奔红军渡纪念碑。纪念碑上“红军渡”三个红色大字,苍劲有力,作为红军抢渡澧水战斗遗址,被列为永定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一片有几百米宽、近千米长的开阔地,上面密密麻麻布满了尚未砍伐的山竹,葱郁的野草藤蔓疯长,青青杨柳不时摇摆,述说着岁月的沧桑。这一块纪念碑,是2019年9月建立,高约2米、宽约1米。碑上记载: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18000人从桑植出发开始长征。部队来到大庸,为打破敌人的封锁线,在阳湖坪安坝、屈家坊等八个渡口抢渡澧水,打破国民党军队和地方保安团的围追堵截,突破澧水天险,首战告捷。此次站斗,红军不怕牺牲,舍身杀敌,共牺牲周玉珠、王烈、贺荣华等30多名红军官兵。
“其实,这个渡口原来叫杨柳铺,当时红军来到这里抢渡,由六军团红17师担任强渡主力,师参谋长刘转连带着49团官兵实施强渡任务,把敌人依江构筑的双重封锁线撕开一个缺口,为全军北上抗日开辟前进的道路!”随行的向导老覃说。
据《红二方面军红军征战卷》记录,当时强渡的时间选在傍晚时分,团长王烈亲率30多名年轻力壮、擅长游泳的战士作为突击队,向河对面发起攻击,对岸是敌人戒备森严的防线,大大小小的碉堡和数不清楚的黑森森的枪眼,像魔鬼一样凶狠地组成一道道封锁线。
没有桥,没有船,也没有炮火掩护,只有几个用麻绳捆扎的木筏子。“同志们!要沉住气,过了江就是胜利!”王烈团长本身有伤,但这次渡江责任重大,他带伤上阵。原来想趁傍晚敌人松懈时偷渡,不料木筏刚到河中间,被敌人发现,敌人开始了凶猛地攻击。王烈组织反攻,在短短的江面上与敌人生死搏杀。快到江岸,战士们丢掉破筏子,在齐胸深的江水中,弓着腰拼命往岸上扑……王烈胸口中弹,仍然拼尽生命中最后的力气喊:“同志们!前进!”最后壮烈牺牲。其他上岸的战士,带着满腔怒火,让敌人的碉堡一个又一个地燃烧起来,光焰映红了江面……
同时,17师组织驻扎在澧水北岸的官兵,立即在阳湖坪附近的安坝、三岗、田家台、周家坊、屈家坊、沙湾等八个渡口,同时涉水过河,争分夺秒地抢渡。红军冒着敌机扫射和寒冷的河水,英勇奋战,不怕牺牲,先后在八个渡口抢渡成功,冲破了敌人的封锁线。周玉珠、王烈、贺荣华等30多名红军战士血洒澧水。
红军战士强渡澧水,在红军征战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笔。红军战士跟党走,面对危险,挺身而出,不畏艰难险阻,敢于牺牲的革命精神,是一笔笔宝贵的财富。特别是流淌在中华儿女血脉里顶天立地、光明磊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红色基因,给人类浇灌出旺盛的生命之花。
从市文化馆了解到,为了传承红色基因,歌颂红军战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今年5月,我市打造了一台红色溜子戏《抢渡澧水》,用打溜子的音乐形式,还原当年红军强渡澧水的这段光荣历史。演员们用钹、锣、鼓、木叶、唢呐等音乐元素,组成打击乐,吹打出绝妙无双的红色音乐!依靠木叶表现鸟叫,用双钹的点擦代表机枪扫射,用锣鼓的震动替换成江河水浪的汹涌,用铁片与鼓乐代表雷声和炮声,乐器的强势组合,描述出当年红军强渡澧水、视死如归、英勇杀敌的悲壮场面。
站在渡口边,河对面的村庄一片静谧。江水静静地流淌,是与当年冲破敌人防线英勇牺牲的红军战士轻轻的倾诉?河边的杨柳随风摇曳,发出轻轻的呢喃,是当年红军战士强渡澧水杀敌时发出的怒吼?“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今天我们来到红军渡,熟读红军征战的历史,就是要利用我们党报媒体记者的优势,宣传红军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从党史中吸取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同行的记者小肖如是说。
2021-06-27
00:00:00:0439890http://118.254.9.122:8081/zjjrbpc/content/202106/27/content_43989.html1红军渡犹闻当年厮杀声/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