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大金
“官清民自安”。这句话道出了历代善良百姓的心愿。封建社会里的黎民百姓饥不得食,寒无暖衣,苦不堪言。然而,历代的官吏大多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贪官污吏,人们深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渴望“出污泥而不染”的清官良吏为他们秉公办事。封建社会的清官良吏虽极少,但亲民爱民的清官确有人在。你若不信,历代的清官诗可以为证。东汉时的卢江太守羊续,为官清正,不收礼物,被人们称赞为“悬鱼太守”。他曾自书一首诗
,描述了为官时境况,其诗云:
剩喜门庭无贺客,胜绝厨传有悬鱼。
清风一枕南窗卧,闲阅床头几卷书。
唐代诗圣杜甫,公元764年任成都剑南节度使署中参谋期间,太子舍人张某送给他高级锦褥,上绣有栩栩如生的水族图案。杜甫观后吟诗曰:“开缄风涛涌,中有掉尾鲸。逶迤罗水族,琐细不足名。”客人说,这东西置于室内,鬼怪见都会惊走,送给你作床褥,你睡在上面就会神清体爽。杜甫听后吟诗曰:“领客尊重意,顾我非公卿,留之惧不祥,施之混柴荆。”意思是说,你的盛情我能体会,不过我不是贵人,只怕它反倒会给我招来不祥,与我简陋的住处很不相称。于是写一首退礼诗,将贵重礼物退给送礼人。其诗云:
奈何田舍翁,受此厚赠情。
锦鲸卷还客,始宽心和平。
杜甫为礼物之事心神不安,直到将礼物退还后才觉得安宁。
宋代包拯(即包公)是家喻户晓的清官。公元939年他过60岁生日时,为拒收寿礼,专派其子包贵守在衙门前,不准送礼者入府。第一份是当朝皇上派太监送的寿礼,包贵不准进,太监在红纸上写了一首陈述理由的诗:
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
今日皇上将礼送,拒之门前理不通。
包拯看后挥笔回诗道:
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
操劳本是份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太监看后提着礼品回宫交差去了。随后包拯的同乡好友张奎前来送礼,包贵不准进府。
张奎执意不走,包拯提笔在礼单写下四句诗:
你我本是知音人,肝胆相照心相印。
寿日薄酒促膝谈,胜似送礼染俗尘。
张奎看后,不辞而别,其余送礼的一一谢绝了。
明代的于谦是明朝杰出的政治家、爱国诗人,又是闻名的清官。他做巡抚18年,既拒收下属礼物又不向上级送礼。按当时的习惯,每逢进京述职去都得向朝廷大臣送礼。他任山西巡抚时,别人问他述职送什么?他举起双手笑道“我带了两袖清风”并作了一首述志诗: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他另一首著名的《石灰吟》诗云:
千锯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借咏石灰说明自己的志向,表达了不怕艰险,勇于牺牲的精神。如诗中所说,宁愿粉身粹骨,也不矢志清白的高尚理想。真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明代有位名叫李太的主考官,有一次去福建主持科举考试。一个考生晚上到他住宿处送上一包黄金,说无人知晓,请老爷笑纳,乞求关照。李太当即愤然拒之,并赋诗一首以表心迹:
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买腐儒贫。
莫言暮夜无知者,怕塞乾坤有鬼神。
行贿考生听后,羞愧地抱着礼包走了出去。
清代的叶存仁,先后在浙江、安徽、河南等到地为官30多年,淡于名利,清白自守。有一次他离任时,僚属夜间用一小船载来礼物相送。叶存仁一物不取,“完璧归赵”并写诗一首:
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
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
清代著名的大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县令,连年闹灾荒,他同百姓同甘共苦,深受民众拥戴。他在送给巡抚的一幅竹画上题诗言志云: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首诗由衷地表达了作者为民办事认真的心情。后因为民救灾之事得罪了土豪劣绅和大官,结果被免职。他临走的哪天,有上万人送行。他临行前画了一幅墨竹画留念,在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掉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青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郑板桥被罢官后,两手空空回到扬州过着贫寒的生活,以卖字画为生。但清官的政绩和“清官诗”是不朽的,被人们传诵至今。
“言为心声”这些仕途为官者,大都不是诗人,但他们那些诚挚通俗的诗句不亚于诗人们的佳作名篇留传下来,被世代人们传颂。这充分说明,为官者能公私分明,勤政廉洁,为民谋利,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今天的为官者更应关心民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多为民众做实事,做好事,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
2019-11-14
00:00:00:0——读清官诗之感238350http://118.254.9.122:8081/zjjrbpc/content/201911/14/content_23835.html1人民永不忘清官/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