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乐游原》诗中的名句,曾引起无数老年人对岁月流逝的感叹。散文家朱自清反其意用李商隐名句写下”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的警句。他这种鼓励自己老而弥坚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历代文人志士晚年曾写过壮怀旷达诗词,读之令人精神振奋,心胸开朗,涤荡俗念,不为锁事萦怀。
宋代爱国诗人陆游,一生为收复实地,实现国家统一奔波,在“人生七十古来稀”
时代,享年85岁。他82岁时在《老马行》诗中写道:
老马虺腿依晚照,自计岂堪三品料?
玉鞭金络付梦想,瘦稗枯箕空咀噍。
中原蝗旱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
。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
作者82岁时,虽然年老体弱多病,当听到宋宁宗皇帝下诏伐金后,他心情激动,以老马自喻,仍愿驰骋疆场,为国收复失地,完成统一大业。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58岁那年,任太子宾客。这是个闲官,正合他心意。于是他写了一首《自题》诗:
老宜官冷静,贫赖俸优饶。
热月无堆案,寒天不趁朝。
旁看应寂寞,自觉甚逍遥。
徒对盈樽酒,兼无愁可消。
此诗写作者官闲俸优,衣食无愁,不再大热天办公,也无须天寒时上朝,无公事之累,倍感轻松。表现了诗人不争荣利,追求安适澹泊的心境。
北宋理学家邵雍进入老年后,辞官定居洛阳。有田数亩,亲自耕种,仅供衣食之需。所居之屋名“安乐窝”,自称“安乐先生”。曾有两次被荐举,他皆称病不去上任。后来,写了一首《贺人致政》诗曰:
人情大率喜为官,达士何尝有所牵。
解印本非嫌薄禄,挂冠殊不为高年。
因通物性兴衰理,遂悟天心用舍权。
宜放襟怀在清景,吾乡况有好林泉。
“致政”或称
“致仕”即退休
。作者诗言人长大时都喜欢做官,但达观的人看来
,去官却
可喜可贺
。因为物有兴衰
,人可取舍,为什么不寄情山水?况且我的故乡山清水秀,是令人流连忘返的地方,多么欢乐。
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将读书写诗视为人生最大的乐事,直到晚年,仍读诗写诗不辍。
他写有一首《读诗》就是例证
:
船中活计只诗编,读了唐诗读半山。
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早餐。
诗中的“半山”即王安石的号名。诗人坐在船上读诗集,读完了唐诗又读王安石的绝句诗,并将王安石的绝句当早餐。可见读书之勤奋忘老,达到痴迷的程度。
明代文学家书画家文征明,性情开朗,不愿为官,享年90岁。他写有一首《戌午元旦》诗表达了他顺其自然的心情。其诗云:
劳生九十漫随缘,老病支离幸自全。
百岁几人登耄耋,一生五世见曾元。
只将去日占来日,谁谓增岁是减年。
次第梅花春满目,可容愁到酒樽前。
作者在诗中说:他享有高寿,五世同堂,且百事不问,饮酒赏花,十分快乐,哪里还有什么忧愁呢啊!
有的人自视甚高,然而生不逢时,未能建立功业,临老不甘心一生平庸。明末的文人归庄就是其中一位。他在《新春梳得白发》一诗云:
强仕之年名不成,今朝揽镜更惊心。
原来白发无公道,似觉春风亦世情。
嫩柳银鞍尘里色,娇莺锦帐梦余声。
可怜老骥犹心壮,莫使盐车毕此生。
归庄年轻时在文坛有名,明朝灭亡时曾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为僧。他虽然心怀壮志,但不肯仕于清朝,因而才能难以施展。于是,他将才能用于书画和诗曲创作
,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清代文学家画竹大师
郑板桥,考中进士后,在山东范县,潍县任县令12年。有一年遇到大旱灾,百姓离乡背井,外出逃荒,他当即决定开仓济民,救活许多灾民。但因得罪了上司而被罢官。他时年
60岁,写了两首《罢官作》,其中一首曰:
老困乌纱十二年,游鱼此日纵深渊。
春风荡荡春城阔,闲逐儿童放纸鸢。
作者因在山东任县官12年未得到升迁,故称“老困”。他被罢官后如鱼得水归深渊,其乐可想而知。此时他感到春风浩荡,春城开阔,悠闲地看着儿童放风筝。被罢官不觉忧伤,反而感到轻松愉快,这就叫旷达。
人的生命是一种交换过程,如春去秋来的自然规律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老年人的潇洒正如《夕阳红》歌所唱的那样:“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愿每位老年朋友,珍惜那份失而不再来的光阴,扔掉一切惆怅,活得丰富多采,旷达潇洒,有滋有味。
2019-12-19
00:00:00:0——读壮怀旷达诗所悟249820http://118.254.9.122:8081/zjjrbpc/content/201912/19/content_24982.html1何须惆怅近黄昏/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