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文
通讯员
吴保华
武陵山下,澧水源头,贺龙水库边,有一个省级特困村,即桑植县洪家关乡小埠头村。村里有一位叫肖金钟的二级残疾人,今年48岁,2004年起因为多种原因,患上严重的痛风病,双腿瘫痪,全身浮肿,卧床15年,吃、喝、拉、撒全靠八九十岁高龄的老母亲一人照料,妻子不堪重负带着八岁的儿子离他而去,另组家庭。肖金钟只能依靠母亲的养老金与母子俩的低保及本人残疾金,维持着最低生活。
2015年,桑植县移民局(现库区移民事务中心)扶贫工作队进驻小埠头村。通过组里村民民主评议、村里公示,肖金钟被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工作队员回忆初次见到肖金钟的情形:破陋、低矮的住屋、陈旧不堪的转角沙发,一张旧牌桌上放着一个电磁灶,灶上放着一些未吃完的酱油色青菜,旁边放有一只大碗,碗中盛着大半碗红薯粉丝,汤上无一滴油星。对面板壁放着一台旧而小的电视机,旁边一个大筛篮里堆放着几十张CT、心电图、X光片和缴费收据,沙发上斜躺一个人,蓬头垢面,胡子寸长,就像一个刚从森林里走出的猴子,双眼疲惫,一脸迷茫。和他的交谈,他多是以摇头代替,不知道什么是精准扶贫,不知道村里进驻了扶贫工作队,更不知道他已纳入精准扶贫对象。当扶贫工作队员告诉他“扶贫就是来帮扶你们过好日子,让你的病好起来”时,他似乎听懂了,那被痛风疾病折磨得变形的脸上总算挤出一丝苦笑,然后很吃力地仰起头,抱着像面包的双拳,从嘴角艰难地发出两个音节:“谢谢!”临出门时扶贫工作队员握住他的手说:“放心,我们会来帮你的,党和政府都在关心和支持扶贫工作,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离开他家,走在回村部的路上,扶贫工作队员的脑海一直浮现着肖金钟的影子。见到过痛风病人,没见过这样严重的;见过村里村外的各种贫困户,没有见过这样贫困的人家。没种蔬菜,没养畜禽,没种粮食,要把这样的“三无家庭”帮扶脱贫,说有多难就有多难啊!
经过研究,扶贫工作队员确定了一个初步方案,要让肖金钟家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唯有从治好他的痛风病,让他成为一个健全人开始。
转眼春节临近,扶贫工作队员又一次来到了肖金钟家。肖金钟的手因为寒冷肿得更大了,脚上不能穿鞋,腿上穿的裤子已剪开线缝,用绳索套着,特大号码的一双旧牛皮鞋用刀割几个口子,一双红肿的脚指尖伸出鞋外。扶贫工作队员与他拉家常,讲精准扶贫政策,讲党的惠民措施,讲外面发生的新鲜事,他好奇地听着,眼睛忽闪忽闪亮,泪水从眼角滚了下来。临走时扶贫工作队员掏出一千元现金,叮嘱他娘俩母买点米、油、腊肉和其他年货,过好春节。
节后,扶贫工作队按照县里要求开展“春风拂面”行动,给建档立卡户每户准备种子、肥料、猪崽。那天,雨过天晴,天高气爽,扶贫工作队员给肖金钟送去一包百斤装复合肥、一头小猪崽,希望他养头猪,种点玉米、番薯,解决过年吃肉问题。“没想到我们前脚刚走,他一个电话就将猪、种子、肥料低价卖给了别人。”扶贫工作队员说,听说后又恨又好笑。恨的是他稀泥巴糊不上壁,好笑的是他这样好吃懒做不留种。当扶贫工作队员问他为什么会如此做的时候,他转动着浑浊的眼珠子,无精打彩万念俱灰地说了句:“活一天算一天了。”扶贫工作队员心里一惊,是啊!送钱送米送肥料,对这样多病多灾的家庭都是杯水车薪,输血还须造血,扶贫先得扶志。
(下转4版)
2019-08-12
00:00:00:0——记桑植县库区移民事务中心驻洪家关乡小埠头村扶贫故事198080http://118.254.9.122:8081/zjjrbpc/content/201908/12/content_19808.html1肖金钟“消肿”脱贫记/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