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端午佳节诗话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张家界日报
田大金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因古时的“端”是“初”的意思,

又常将“五”写成“午”,故“初五”写成“端午”,古时“午时”称“阳辰”,于是,端午节也称端阳节。古时民间过端午节,有门上挂艾蒿避邪、住房周围撒雄磺避虫害等习俗。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汨罗江下游抱石投江,结束了62岁的生命。人们怀念屈原,每逢端午这一天,开展赛龙舟、食粽子等活动,一直沿袭至今。历代文人雅士为纪念屈原投江,添节日气氛,写下颇多吟诵屈原和“端午“习俗的诗词,被后人传诵。

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诗云:

节分端午自言谁,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作者以此诗为爱国诗人屈原抱石投江含愤而死鸣不平,对当时的昏君,奸臣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宋代诗人张耒《和端午》诗曰: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有离骚在世间

诗人深深怀念屈原,为其遭遇鸣不平,高度评价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史无前例的。这是历来端午诗词的主旋律。南宋爱国名将文天祥的《

端午感兴》诗说

流棹西来恨未销

,鱼龙寂寞暗风潮。

楚人犹自贪儿戏,

江上年年夺锦标。

如果爱国将领文天祥生于当代,就会感慨地换字,将诗中的“楚人”,换成“台独犹自贪儿戏”了,打破台独分子的痴心妄想。

唐宋时期的端午诗,除了怀念屈原,也有描写民间龙舟竞渡场面的。如张建封的《竞渡歌》描绘了龙舟赛的热烈场面:

鼓声三下红旗开,

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榦波飞万剑

,鼓声劈浪惊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

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

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抡水已得标,

后船失势空挥桡。

诗人对龙舟赛的场面描写得形象生动,那紧张热烈的竞渡气氛跃然纸上,扣人心弦。

明朝诗人庄皋的《端午食赐粽有感》诗云:

蓬莱宫中悬艾虎,舟满龙池竞萧鼓。

千宫晓缀紫寰班,拜向彤樨贺重午。

大官角黎菰蒲香,彩绳万缕云霞光。

天恩赦赐下丹陛,琼筵侑以黄金觞.

东南米价高如玉,江淮饿莩千家哭.

官河戍卒十万艘

,

总向天厨挽飞粟。

君门大嚼心岂安,谁能持此回雕残?

小臣自愧悠悠者,无术救时真紫餐。

诗人借端午节吃粽子之事,以统治者食“琼筵黄金觞”,而百姓是"饿莩千家哭”的对比手法,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制的丑恶,并抒发了作者的无奈之情。这是封建社会境况的真实写照。

据传清朝有一位才女,嫁给了一个贫困农夫。端午节前一天家中无米断炊。才女向邻居讨来数枝菖蒲,在河边清洗时,吟了一首《端午诗》自嘲,其诗云

:

自怜薄命嫁贫夫,明日端阳一事无;

佳节莫教闲过去,聊将清水洗菖蒲。

作者用自嘲语气,述说了封建社会“富家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悬殊景况,揭露了封建社会人剥削人的腐朽制度。

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抗日战争初期居住重庆,在友人家过端午节,感慨地写一首《端午》诗,记述了当时的景况: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若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前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此诗写出了抗战时期过端午节的艰苦情景,表现了作者在艰苦岁月中的乐观主义精神。

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强民富衣食无忧。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服务。当代诗人武进南的《七绝·读离骚》诗云:

屈子在民心,光芒永不沉

秦功何足道,一统是骚音

作者从诗中流露出肺腑之言,对爱国诗人屈原高度评价和推崇。全诗表现了高昂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在欢度端午佳节时,我们应开展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活动,坚持文明节俭过节,防止铺张浪费,为实现中国复兴梦添砖加瓦。

2019-06-06

00:00:00:0174560http://118.254.9.122:8081/zjjrbpc/content/201906/06/content_17456.html1端午佳节诗话/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