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征文活动由市委宣传部主办,张家界日报社承办,张家界市杨家界索道有限公司冠名。
征文时间:2019年7月1日至9月10日。
征文内容:以亲历、亲闻、亲见的张家界故事为题材,反映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的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体现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广大干部群众立足岗位为党的十九大确立的目标任务而追梦筑梦、奋斗圆梦的感人事迹,以小见大、多层次多角度呈现全市广大人民群众与共和国同成长、共命运的生动实践。
征文要求:征文体裁主要为中短篇小说、中短篇报告文学、纪实散文、诗歌;来稿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突出思想性和艺术性;紧扣“我和我的祖国”主题、突出地域性讲好张家界故事;为原创作品,此前未发表,行文生动;来稿应对作品有完整的著作权,并保证所投递作品不侵犯第三人的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凡投稿者,视为同意本征稿活动的所有规定。
征文邮箱:272273702@qq.com(须注明杨家界杯“壮丽70年·我和我的祖国”有奖征文字样)。
征文奖励:设一等奖10名,奖金各3000元;二等奖20名,奖金各1500元;三等奖30名,奖金各800元。评奖结果在《张家界日报》、掌上张家界、爱视网、张家界公众信息网同步公告。择优刊发部分获奖作品,适时召开会议为获奖者颁奖。
今年,是新中国诞生七十周年的美好日子,我写下这个故事,是记叙81岁的老父亲含辛茹苦的行医生涯,算是父亲与祖国一段人生故事的回顾,也是中华儿女对祖国母亲心路历程的述说。
——
题记
父亲有一个药箱,是他当赤脚医生时分下来的。父亲一直带在身边,尽管五十多年了,药箱的外壳都陈旧不堪,但“为人民服务”的字眼依旧清晰可见。去年,我从医院接父亲回家,说:这个药箱破旧,不如换一个?父亲说,这个药箱是我的宝贝,我舍不得丢弃。我知道,这个药箱,是父亲行医的养口本,是父亲与药箱相依为命五十年的见证。
父亲生于一九八三年八月,那时的湘西山寨贫穷落后,民不聊生。八岁那年,父亲背柴赶场的路上,遇上土郎中山柏被五步蛇咬了手指。山柏脸色苍白,父亲上去帮忙,打开山柏的小药箱,取出小刀,切下了山柏的伤指头,救了山柏的命,山柏对父亲的勇敢竖大拇指。后来,父亲成了山柏的小学徒,开始了难忘的学医生涯。
父亲跟着山柏学到了许多中草药知识,山柏出门治病都背着一个木制小药箱,父亲当下手,师徒俩穿行在贫困落后的山寨。不久,山寨解放,山柏采药时摔下悬崖死了。父亲成了小药箱的主人,可一个孩子哪能挑起治病救人的重任?十年后,父亲到卫生院当学徒,回家后成了寨上第一个赤脚医生,父亲有了一个崭新的皮制小药箱。父亲爱不释手,小小药箱,不仅是一个医生身份的象征,还是一个沉甸甸的重任。从此父亲背着药箱行走在风雨中,把医生的责任和温暖送进千家万户。
我清楚的记得,父亲的药箱里,装着银针、拔火罐、小手术刀片、注射器、缝合针线等器械及少量西药。在缺医少药的山寨,父亲开始自学中医,拜老师傅为师,用中草药为民看病,成本少,方便快捷,颇受欢迎。“小小银针治百病”,父亲用一个小银针,为寨民治好了许多常见病。“一把小火罐,舒经活络”“一根缝合线,连接精气神”“胳膊上一根针,疫苗种全身”等谚语在山寨流行,都是父亲职业奉献的见证。许多寨民至今遇上父亲,还倾吐当年赤脚医生背药箱行医的辛酸:“西药郎中是个官,采药郎中做狗钻。”父亲背着药箱行走在大山里,遇见上等草药,就钻进大山采挖,送给群众,减轻病人的负担。有一次,在悬崖上采药,父亲不小心跌下来,摔碎一颗门牙,连药箱也摔坏了。
当赤脚医生,父亲背着药箱行走,没有少吃苦。1972年,我们搬家到常德洞庭湖区,父亲带着那个旧药箱落户。父亲参加“双抢”“挑大堤”等繁重的劳动,休闲时,给群众治病,渐渐有了名气,大队让父亲重操旧业,继续当赤脚医生。父亲发挥专长,骑着自行车,给群众送医送药。那时,公社经常有牲口病了,缺少兽医。公社领导见父亲精力充沛,有担当的自信,就请了一个老郎中教父亲兽医知识,父亲也乐意学。于是父亲的自行车上有两个小药箱,人畜患病,都找父亲,父亲得了一个“谷神仙”称号。父亲看病,认真细致,有一次,父亲给远处的一家治肺病,因为生产队缺人手,病人家属派出三个劳力,来队上挑大堤,帮父亲抢工分。有一次,队上肉猪患痢疾,父亲把病猪绑在板凳上,给猪打点滴,父亲新的兽医技术,让群众大开眼界:“没想到谷神仙还能这样治牲口!”这回,父亲的左手被牲口踢了三脚,又红又肿。父亲凭借一股子犟劲,换来了群众的无数赞美,换来了群众的好口碑。
一九八二年,父亲背着他的药箱,回到了张家界。父亲被正式录取为一名国家医生,分配到桑植的一个边远山区卫生院。父亲大部分时间在医院治病。但也有出诊的时候。每次出诊,父亲像一个老兵走上战场,他穿上白大褂,将药品、器械装进小药箱,爬山涉水,给需要的群众上门服务。父亲常对我们说,别以为出诊是一件好差事,群众在看着你,你的药箱装着的是一份责任,一份神圣。一次,父亲接到一个急救电话,父亲背上药箱一路狂奔,越过五条山溪,跨过三座大山,摔倒了六次,奔跑二十多里,可父亲没有停,十万火急啊,病人农药中毒,分分秒秒都有生命危险。父亲跑到病人面前,哪还有医生的模样?全身湿透,白大褂沾满泥土,连嘴唇也被石头划破,出血不止。父亲顾不上料理自己,急忙开始抢救。插管、吸液、除毒、输液,病人抢救成功。父亲又马不停蹄护送病人下山住院,这回父亲的小药箱由群众背着,父亲的白大褂在大山中显得格外耀眼。
就这样,父亲的药箱与父亲结伴而行,父亲背了多少回?又救活了多少群众?不知道。但我知道,父亲的药箱,装载了父亲的一颗医者精诚的心灵。父亲的药箱与父亲相依为命,见证了父亲当白衣天使的奋斗生涯。直到一九九二年退休那天,父亲对院长说,那个随我出诊的药箱送给我吧。院长哈哈大笑,说,一个小药箱,是你的爱物,既然你需要,我再送你一个新药箱,希望你继续发挥余热。父亲对院长深深鞠了一个躬,突然老泪纵横,连连称谢。就这样,父亲在国家单位十年行医使命结束了,但父亲又带着他的药箱,开始他行医返聘的新征途。
一个小药箱,随父亲南征北战。退休的父亲先后到广东煤田、郴州医院等地打工,继续用他的医疗技术为群众服务。父亲守着一个小药箱,无数次出诊。夜晚,母亲就站在医院门口,等待父亲的那一声熟悉的咳嗽。进了大门,母亲从父亲肩上接过小药箱,就说:“快去吃饭,我都热过三遍了。”父亲的小药箱,成为父亲和母亲爱情和亲情的陪嫁物。父亲退休后,小药箱由母亲打点,药箱里装的银针、钳子、部分药品由母亲接管,母亲还随父亲一道出诊,父亲穿白大褂,母亲背小药箱,风雨中,小药箱上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字格外闪亮,也格外耀眼。小小的药箱啊,你是一朵山花,长在大山里,绽放在喧嚣的人海里。小小的药箱啊,你是一湾溪水,奔跑在大山里,滋润在群众的心坎上。
“我的这个小药箱,你能接过来吗?”父亲不止一次问我,每次我都无言以对,我虽然是一名医学院毕业有职称的国家医生,可我多次改行,当了一名党报记者,不再穿白大褂,与父亲并肩作战。每每提及此话,我羞愧难当。父亲知道我的心事,不再强求。面对小药箱,年迈的父亲总在思考。尽管每天父亲拖着佝偻的身体,前往市区一家医院上班,没有背药箱行走的父亲魂不守舍,总有一种心酸的遗憾。“我的这个小药箱啊,何时到外见世面?”这是一位医者良心的拷问,也是一位老者对祖国传统医术传承的渴望。
我很佩服父亲的毅力。父亲坐诊,靠中医望闻问切,积累经验。父亲将他行医六十年的心得详细记录,整理成书,二O一七年出版发行。父亲的小药箱里,装满了各种荣誉证书和奖牌,也装满了一位老中医的奋进历程,让父亲的人生充满芬芳。父亲的小药箱,我为你歌唱。
今年,我八十一岁的父亲仍在坐诊劳作,用一颗精诚的心换取群众的身体健康。今年四月,父亲患心肌梗塞,在医院做了搭桥手术,父亲住了四天院,就偷偷跑出院,到单位给群众看脉处方,护士问,父亲说:“我这把老骨头,国家给我报销医疗费,治好我的病,我活着,就要回报祖国!”每天行医回家,父亲把治病的验方,一张张整理后,轻轻放进小药箱,是在给大地播上春天的种子?
2019-08-16
00:00:00:0200000http://118.254.9.122:8081/zjjrbpc/content/201908/16/content_20000.html1父亲的药箱/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