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悉父范一词,是读鲁迅杂文《随感录二十五》相关文段——当某省开师范的时候,一位老先生感言:“师何以受教,如此看来,还需父范学堂了!”先生关乎现实,深度挖掘,又提出父男一说,且将父男又分为“孩之父与人之父”。先生严厉批评只顾生养而不重视教育的父母。文末,先生大声疾呼:“为人父当为人之父。”读罢,真是振聋发聩。
放眼当下,只顾生养孩子而不关注教育的甚多。他们或为生计忙碌;或为物质丰腴而无视孩子品质养成。被物质需求威逼的人,任孩子在留守中自生自灭是无可奈何;而条件优越的那类人却因为优越的条件而轻视对孩子品性的养成,这是对孩子的严重不负责。凡此种种,最终酿成恶果,破坏社会。当我们遑论各种不良事件,是否反也思过现在的我们正是一个间接的制造者。
这样说也许不是,但作为父母的我们,品性却深刻影响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的影子,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理。你不喜欢阅读,那你的孩子可能也不会喜欢阅读。你不讲诚信,那你的孩子可能也不讲诚信。你习惯阳奉阴违,那你的孩子也学会了虚以委蛇。你喜欢动辄暴躁、以武力解决问题,那你的孩子也会效仿。你沉溺网络,那你的孩子可能也是一个十足的网虫…….
有人说:“孩子只不过是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就有什么。”教育和尚寂静法师也如是说过,“人是什么,其实人什么都不是,人只不过是一只空瓶子,你往里面塞什么,里面就有什么。”;“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如果原件出问题了,复印件还会好吗?”细细忖度,乃知其中意味深长。所以对于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能过多迁怒于其他人,要从自身找原因,坦然面对和学会改变。
如果我们学会了面对和改变,那么在学习生活中,就要做孩子的榜样。孩子的成长除了受先天的遗传因素影响之外,更多的是依赖后天的培养。特别是儿童,对父母有着强烈的依恋,性格形成、兴趣的养成,在一定程度上有父母的影子。父母乐观,孩子也学会乐观。父母喜欢读书,孩子自然也会爱上阅读。如果我们有好的性格特点、待人处世的态度,那么我们的优点就因此会传递给孩子。或许我们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价值取向、人生态度,有的成份并不能成为孩子的范本,那么就要尽量地去改变,然后呈现给孩子。同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能过早地使孩子成人化,使之变得少年老成,失去孩子应该拥有的那片温暖照拂的阳光。
如果我们学会了面对和改变,那么在学习生活中,就要成为孩子的朋友。很多父母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家长制本位的职责。与孩子相处,总是缺乏亲和力、耐心与具体可感的爱心。更有甚者,在家庭中充当统治者,对家庭成员颐指气使,有家暴倾向。对待孩子所犯的错误,处理方法也简单粗暴。这样就会在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可能给孩子种下了暴力的种子。作为父母,要学会倾听,走进孩子的心灵,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以朋友的身份让孩子值得信赖,得到真正的关爱,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当然,必要的惩戒也是需要的。最主要的是我们,对孩子出现的问题从小就要关注,不要以年纪小作为搪塞,以错误小而姑息。所谓宽严皆误。
如果我们学会了面对和改变,那么在学习生活中,就要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领者。在孩子的成长路上,要发现并尊重孩子可塑的个性特点,研究他们的心理活动,予以正确的指导与引领,决不能放任自流。如果孩子陷入了虚荣之中,那么就要给予及时指出和干预,让他们接受生活本相与善待当前际遇。如果孩子缺乏自信与宽容等心理品质,那么就需要帮助孩子建构自信与宽容、信念等心理品质。孩子诸多非智力因素意志品质的养成,我们既要以身作则,也要讲求持续性,不能犯冷热病,一曝十寒。同时,在具体的引领上,也要有自己的理性认知。比如,在孩子的学习上,要帮助孩子建立快乐学习的理念和环境。让孩子尽量学得轻松,不至疲惫不堪。又如,在当下的社会关系学中,要尽量帮助孩子建立公平公正原则,尽量传达出符合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
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另一种存在方式,是家庭幸福的载体。无论我们多么匆忙,周遭多么脆弱与无奈,都没有理由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置孩子于不顾。在前进的路上,我们要给予孩子阳光雨露,更要给孩子树立榜样与模范,真正做好父母,助力孩子成长。
(作者系永定区官坪中学教师)
2019-04-11
00:00:00:0150700http://118.254.9.122:8081/zjjrbpc/content/201904/11/content_15070.html1父范之范/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