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对话柯桐枝:“笔墨当随时代”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张家界日报
本报记者与长沙晚报采访团一行专访柯桐枝。

本报记者

李成义

[对话背景]

近日,湖南省花鸟画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热带雨林艺术研究院常务理事柯桐枝从第五届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上载誉归来。9月4日,在长沙晚报进行学习交流的记者闻讯后,立即随同长沙晚报采访团一行赶赴位于长沙市望城区乌山街道金树村的三木堂柯桐枝艺术创研基地,就此次剑桥个展、热带雨林艺术创作等话题专访了柯老。

■记者:您是因为什么契机受邀前往剑桥大学举办个展的?展览效果如何?

柯桐枝: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从2015年开始每年举办1次,到今年是第五届。每一年,艺术节组委都会邀请一位中国艺术家在艺术节上举办个展,以此作为促进中英文化艺术交流的渠道之一。除了举办个展,艺术节期间还会举办诗歌朗诵、艺术作品联展、文化艺术论坛等活动。

受邀参展要从2017年说起。那一年,适逢我在省博物馆办画展,艺术节组委会成员来到长沙看了我的画展后,对我的“云南热带雨林艺术”非常感兴趣,随即考察了我的工作室,对我的作品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今年艺术节的主题恰好是“森林与音乐”,与我创作的自然生态内容有很大关联度,组委会便热情邀请我参与展览,一同受邀前去的还有全国部分诗人、艺术家以及仇晓、李兵等几位湖南广电知名主持人。

西方艺术家对于中国传统绘画一般不大理解,但由于我的热带雨林写意花鸟画融合了西方绘画技巧,能够引起西方艺术家的共鸣,个展在剑桥大学展出时引起了较为热烈的反响。新华社伦敦分社、人民网、《欧洲时报》等中外媒体报道个展。明年春天,艺术节组委会还将面向全球出版今年艺术节展览的特辑。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艺术博物馆的东方馆馆长林政晟评价说,从柯先生的作品中看到了当下人们需要的自然生态。出席展览的一位英国皇室公爵钟爱收藏,他对我的作品赞誉有加,还提出要收藏我的作品。这充分说明,中国文化艺术走出国门,得到了西方的高度认同和尊重。我们更需要对中国文化充满坚定的自信。

■记者:此次个展名为“柯桐枝·云南热带雨林艺术展”,您当时为何会想到进行“热带雨林艺术”创作?

柯桐枝:古代的山水、花鸟画已经是一座艺术高峰,我们难以企及。一个当代有想法的画家,应该具备创新意识。所以,我一直在追求创新,希望能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艺术路径。我曾多次到访云南,那里的热带雨林动植物让我为之深深触动。热带雨林题材很好表现,勃勃的生机与我“笔墨当随时代”的观念十分契合。同时,我也认为画家要走出画室,亲近热爱大自然。

基于这些思考,我一直坚持探索“热带雨林艺术”创作。创作上,以往的热带雨林画工笔居多,写意较少,近20年的“热带雨林艺术”创作我从写意入手,另辟蹊径探索自己的路子。中国美术馆、光明日报等都对我的作品在重要的刊物进行了选登,我也备受鼓舞。

■记者:您的画作特别热烈,与传统花鸟拉开了很大的距离,用色特别大胆,和传统花鸟画有所不同,是基于怎样的艺术观念?

柯桐枝:传统中国画讲究留白,热带雨林写意花鸟画以全景式体现自然生态,创作手法上我吸收了西方创作特点,大胆用色,选用题材铺满画面以达到热烈的效果。我以为,当今花鸟画的最高境界就是色彩,所以我一直用这种观念指导自身艺术创作。通过全景式体现自然生态之美,传达家园、生态、环境、和谐的大我之境,大胆用色,在创作题材上,我试图突破中国画“梅兰菊竹”的传统绘画题材,让人耳目一新。

■记者:您如何评价自己作品的时代精神?

柯桐枝:作品的时代精神我觉得要体现在符合当下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方面。自然生态性的题材、融汇中西的技法、热烈饱满充满张力的色彩等都是符合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审美所需。

■记者:今后一段时间您有何创作安排?

柯桐枝:从英国回来后,我应中国美协之邀,创作一幅4.85m×3.15m的巨幅写意花鸟画,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相关展览。目前,创作已经进入收尾阶段。在今后的热带雨林写意花鸟画创作之路上,我还要继续坚持生态题材,在表现方式和技巧上不断推陈出新。

2019-09-07

00:00:00:0208340http://118.254.9.122:8081/zjjrbpc/content/201909/07/content_20834.html1对话柯桐枝:“笔墨当随时代”/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