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大学何为?让这些书告诉你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张家界日报
开学季,读书忙。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同学们已整理好行囊,奔赴人生下一站:大学。学子们心里也对大学生活有许多憧憬,大学需要做什么规划?怎样开展学习生活?

读书须立志,读大学更是如此。推荐几本书,值得放入行囊,它们有关方法论,也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大学观。

《十九札》

给青年学子的信

北大教授朱青生的《十九札》,它被用作北大通选课教材,也被多所高校选作“新生必读”,并被《新周刊》评为“我们时代的33本青年书目”之一。

朱青生教艺术史,据说他的课是北大一景,几百人的大教室常常坐得满满的,甚至有些花白头发的老爷爷也来旁听。《十九札》却是一本关于理性的书,罗列的关键词有:理性、科学、方法、目标、规范……书中是19封信,解答自己学生提出的关于学习疑问的记录,信的写作历时4年。书里涉及一些实用的方法,如《关于科学阅读》一札,朱青生讲述了获得一部论著基本信息的方法,即“八看”:看作者,看出版年代,看出版社,看主题词、关键词和内容提要,看参考书目,看目录,看一个与你最熟悉的段落,看结论。

这既是朱青生多年学术经验的汇总,也是一本意蕴深厚的人生之书。在《大学的意义和性质》中,他谈到大学是“科学的保证”。所谓科学的保证,是指人类的理想在大学这样一个系统中,根据理性本身的逻辑,自我生长,自我推展,自我检测,自我批判。

孔庆东说读出了朱青生冷静背后的一腔真情,“他是怀着对学术的爱,对学生的爱,带着他那点书呆子气,用他全部的治学经验和生命体验,来写这十九封长信的”。

《朱光潜谈读书》

学是学习,问是追问

导师们写给青年的信往往值得一读。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读书、修身、作文、爱恋、哲理,凡此种种。《朱光潜谈读书》似乎也应被列入上大学必读书目。

开篇谈读书方法,就让人十分受用:“关于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篇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

《朱光潜谈读书》中谈到了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等问题,简洁明了,深入浅出,且让人回味无穷。比如,他讲到学问,“学是学习,问是追问。学问是任何人对任何事理,由不知求知,由不能求能的一套功夫”。他还说,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不能算是羞耻,多读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如此种种,令人醍醐灌顶。

《清华园日记》

季羡林的大学生活

这是近90年前一个清华大学在校生的日记,他叫季羡林。

《清华园日记》2009年才出版,离他上大学已经过去了70多年。此时,季羡林早已成大家。一般来说,人到了这个分上都会端着点,对于年轻时一些或许荒唐的记录,也许会做隐晦处理,但是季老先生非常坦荡,到老也是真性情。编辑提出可以对日记做适当删减,但季羡林说“一字不改”,原汁原味就出版了。于是,我们看到了一部“心中无所顾忌,真正畅所欲言”的真实上学记。

季羡林的大学时代也有迷茫空虚时刻,偶尔会愤青一把,时常吐槽几句,而考试往往是吐槽重点:“今天才更深切地感到考试的无聊。一些放屁胡诌的讲义硬要我们记!”老师呢,有时在日记里是这样的:“老叶是胡诌八扯。”“老叶请假,不亦乐乎。”

然而读着读着就会发现,季羡林的大学生活十分纯粹,是一个真正爱读书的大学生,日记中占篇幅最多的事情是:买书、读书、抄书、评书、写作、学习。

朱光潜的身影也在季羡林日记中闪现,他教“文艺心理学”。日记中虽然是只言片语,但后来季羡林专门撰文谈及朱光潜对其的影响:“陈(陈寅恪)、朱二师的这两门课,使我终身受用不尽……如果说我的所谓‘学术研究’真有一个待‘发’的‘轫’的话,那个‘轫’就隐藏在这两门课里面。”

最后,还是谨记蔡元培先生的教诲吧:“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有兴趣的人还可以去读读蔡元培的书,深入研究一下他的教育理念。

(本报综合整理)

2020-09-03

00:00:00:0345410http://118.254.9.122:8081/zjjrbpc/content/202009/03/content_34541.html1大学何为?让这些书告诉你/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