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湘斌
新冠防疫期间,除了该做的事外,在家中可以认真读书,比如古今著名文人的读书方法。
俗话说:“积财千万,莫过读书。”读书是中华民族恪守不移的传统习惯和美德。古人敬惜字纸,勤耕苦读,追求的是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古人云“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则意蕴高远。故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举。凡是真正的读书人要都耐得住清贫,做精神的富有者。“清贫不坠青云志”,因而才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至高境界和成就。
古人的读书妙语发人深省,有一种引领和校正作用,细细品味,受益良多。仅一句话就几乎把读书方法的话题说尽了。读书人终此一生也许都不可能把这一句话所包含的几个方面完善地结合起来,但只要努力照此去做,人生便充实。
唐代诗圣杜甫诗中有一句并不为人留意的“花屿读书床”,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古时读书的信息。那是杜甫卧病秦州时寄著名诗人高适、岑参一首长诗中的句子:“岂异神仙地,俱兼山水乡。竹斋烧药灶,花屿计书床。”此“床”系胡床,即可坐可倚躺的交椅。“花屿读书床”,应是说在水旁的一个山头,开着花的山坡上或树丛间,放一把交椅,诗人坐在那里,悠闲地读书。
“花屿读书床”的读书,显然属漫无目的的随心阅读。身闲心静,他愿意读经就读经,想读史就读史,或者拿出友人寄来的诗作欣赏,兴来时也可能朗声吟成一首新作。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即是随心而读,并不很费力的意思。孟浩然有“日长闻读书”句,黄庭坚有“日长宜读书”句,是悠闲读书显然又有打发时光和消遣的意味。这种轻松悠闲的随心读法,即古人所说的“读书心”。
苏轼有云:“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读书原来就是人类知识的一种应有的进取探求之心的行为体现。凡人及时读书,便可无时不乐。
古时士子为科举仕途而头悬梁、锥刺股,不惜损残身体,为特殊情况,自然不在正常读书之列。
读书必需刻苦勤奋、持之以恒,这样才能登光明之顶峰,达智慧之彼岸。故联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郑板桥曾撰一联:“百尺高梧,撑得起一轮月色;数橼矮屋,锁不住午夜书声。”
读书人是辛苦、快乐而又高尚的。古代的人们把博学饱识之士喻为书库,把学问渊博者称为书厨;用书癫美化读书入迷、忘形似癫的人。书迷、书生、书种、学究、白衣秀士等,均是对读书人的敬称,即便是带有贬义的书痴,陆游也以甘当“书痴”而自豪。
古人把读书的地方称书房或书斋。我国古今文人雅士都很讲究书房的命名,或以言志,或以寄情,或以自勉,或以明志。陆游的“老学庵”以春秋时盲人乐师师广“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意,充分表达诗人晚年“活动到老学到老”的志向。蒲松龄一生坎坷,憎恶科举,晚年寄情“聊斋”,排遣寂寞之苦,聊以读书写书自娱。语言学家王力的书房“龙虫并雕斋”,书斋名号表明一位大学者既写鸿篇巨著,也写报刊短文而聊以自勉。作家贾平凹的书斋“静虚村”显出一位出色的、有修养的作家所追求的生活、艺术的意境和明志。还有诸如毛泽东的“菊香书屋”、姚雪垠的“无止境斋”、丰子恺的“缘缘堂”、阮章竞的“苦品楼”、叶圣陶的“未厌舍”等等,雅致的书房名,既耐人寻味,又别有一番风趣。
读书必须要有选择,读好书,才有乐趣。清人王文治联云:“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观花。”古今联语中,有不少是谈论读书的,读来有趣,效之有益。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郭沫若于上海“韬奋图书馆”题联:“韬略终须建新国,奋飞还得读良书。”
2020-02-28
00:00:00:0275170http://118.254.9.122:8081/zjjrbpc/content/202002/28/content_27517.html1防疫期间好读书/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