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常用俗语,叫“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是形容不要轻信传闻,看到的才是事实。听来的传闻是靠不住的,亲眼看到才算是真实的。是谓亲眼看见的比听说的要真实可靠。生活中,有些事物,若非亲见,而按照自己的经验和见识,是无法理解也无法相信的。
有一则历史故事流传既久:王安石做了宰相之后,作为一个德高望重的前辈,经常会有各地慕名而寄来的诗文,请他做点评。有一天,他随手拿到了来自广东一位秀才的一首诗:彩蝶双起舞,蚕虫树上鸣。看到这里,默默点头称赞,虽说描写的景象平淡无奇,但用了拟人的手法,一下子生动了起来。然而后面两句却让他大跌眼镜: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
王安石想:这明月怎么能叫呢?拟人也不能瞎拟啊!还有黄犬卧花心?哪找的这么大的花!于是王安石不禁暗笑起来:这糊涂秀才,能中举才怪咧!让我改它一改。说起来,王安石喜欢改诗尤其是同辈的诗也是出了名的。手起笔落,将后两句改成了“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
世事无常,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辞去宰相职务。彼时无官一身轻,就跑到各地去游山玩水。刚好来到了广东潮州。当天晚上,明月当空,花香扑鼻,他便来到住所后的花园赏月。一会儿,来了一位老人,王安石邀他一起赏月。老人说:“不成不成,我这还有活要干呢,这大月亮的黄犬都在花心上躺着的,赶紧抓去。”王安石一脸疑惑:这话怎么听着这么耳熟呢?便随同去看。老人抓来了一只黄色的小毛虫。原来,这虫子就叫黄犬虫,月明之夜会爬到花心里面,啃食花朵。老人是这里的花匠,这会儿专门来除虫的。正在王安石借着月光仔细观摩那名为“黄犬”的毛毛虫时,天空上突然传来婉转悦耳的鸟叫声。他就更加疑惑了,嗨呀,这鸟在晚上是不叫的啊!便请教老人。老人说:“这是我们广东特有的一种稀罕的鸟,常在晚上鸣叫,特别是月明时叫得最起劲,我们这叫他明月鸟。”
王安石突然想起来哪里听着耳熟了,这可不就是“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嘛!以前改完人家的诗还觉得人家傻,明明就是自己见识的少啊!
香港作家蔡澜回忆自己小时候,父亲说他曾看到一个榴莲有面盆那么大。他不相信,说:“哪有这种事?”长大后四处走,在泰国曼谷果然看到一颗大如面盆的榴莲,才知道父亲讲的都是真的,意识到见识的实在太少。但是在没有亲眼见到以前,还以为父亲在讲笑话。有一次,蔡先生在印度尼西亚的乡下,看到一个村民蹲在地上,他面前摆着一个香蕉,有三尺长。他用刀子把上面那层皮割出一半,露出白肉,用汤匙挖起,送入口中。他从来没有看到过那么大的香蕉,马上照样买了一条来吃。肉很香甜,不过咯的一声咬到硬物,吐出来一看,是香蕉的种子,足足有胡椒粒一样大小。于是,一面吃一面吐,最后竟吐到地上黑掉。走过南美洲的香蕉园,看到树上一串串的黄熟大蕉,所有的香蕉居然都是向上翘的,而其他地方的香蕉是往下垂。印度的香蕉只有大拇指一样大,是他吃过的最甜的一种。剥皮时,不是由上往下撕,而是向外团团转着拉,像拆开雪糕筒的纸张,其皮极薄,似透明。蔡澜的朋友听了都不信,也说:“哪有这种事?”他笑着不答。反正是真是假,有一天你们看到了便知道。
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尤其我们每个人视野都有局限,认识都有盲区,所以,在一些特定的时候,亲眼所见也未必真实。孔子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孔子为什么会说出这样一段话,也是自己亲身经验的总结。孔子周游列国,被困陈、蔡之间,有七天都没有吃饭了,饥饿难耐,只能躺在床上等待。后来颜回想办法讨回一些米煮饭。当饭煮到快熟时,孔子路过,远远看见颜回竟然饥不择食地用手抓饭吃。孔子还是比较尊重人性,所以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编了个瞎话:“我梦到祖先了,应该把这些清洁的食物先祭祀他们”。颜回忙说:“不行!”(因为祭祀先祖是不可以用被吃过的饭的)孔子稍感宽慰,心想,颜回这孩子毕竟是大弟子,虽然偷吃,但是敢于承认错误。可是接下来的话就让孔子无地自容了。颜回说:“都是我烹饪技术不娴熟,刚才开锅,热气太猛,把屋顶的灰尘给冲下来,有灰尘掉到锅子里了,我抓了出来,扔掉总不太好,所以自己吃掉了。”
不亲见,只是道听途说,难免失之偏颇。即便亲眼所见,尚且未必真实,这就警示我们,不要凭简单的见闻轻易下结论,一定要多方面调查了解,全面把握,才更有可能接近事实的真相。
2021-07-26
00:00:00:0449560http://118.254.9.122:8081/zjjrbpc/content/202107/26/content_44956.html1眼见的实与不实/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