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脚楼是土家族智慧及民风民俗的物化标志之一。为充分利用土地,节约资源,健康长寿,土家人通过千百年的实践和创新,不断总结经验,研究出一系列因应南方潮湿气候的土家吊脚楼,王家坪吊脚楼就是其代表之一。王家坪吊脚楼不论是选址定位、修建工序、建筑样式还是功能布局、建筑装饰都很讲究,为了让读者了解其独特之处,本刊特从《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王家坪镇志》一书选取部分片段,以飨读者。
王家坪土家吊脚楼大多一户一栋,无一定规,或避风向,或临溪谷,或傍山腰,随山就势,依地而建,很少刻意修饰,不破坏地貌,错落有致。也有一族人居住在一起连成一片,形成族居村寨的。村寨四周,古树环抱,内建筑由吊脚楼(转角楼)、摆手堂、茅屋等构成。
吊脚楼依山临水,飞檐翘角,形如一件艺术珍品镶嵌在青山绿水之中。吊脚褛前汪汪水田,在阳光下焕发出春天的气息,一缕缕炊烟从瓦背上袅袅升起,霞光映在水田里,落在吊脚楼上,色彩鲜明。清晨或雨天,浓雾时聚时散,楼角时隐时现,犹如海市蜃楼,此时的吊脚楼可称得上如诗如画,充满一种和谐之美。
选址定位
王家坪土家人对住所选址定位非常讲究,一般都要请当地有建房经验的名人帮助选址定位。通过实地勘察,对饮水源的清洁、烧柴的远近、背风向阳等诸多宜人生存的环境因素十分讲究。
定位,是修建吊脚楼的“基石”。为增加建筑面积,增大活动空间,又不占用稻田,修筑房屋一般选择悬空建于溪谷旁及山边岩坎上。
依山傍水吊脚楼是土家族人标识性建筑。其选址多是依山傍水而建,这样既和谐自然,又便于上山砍柴,下河洗衣洗菜,更利于喂养牲畜。王家坪境内马头溪、八家河、德修溪、灰溪河的吊脚楼,大都是临水而建,背靠青山。
这种傍水而建的吊脚楼,其坐向受到拘束,土家人向往的房屋最佳坐向是坐北朝南,溪河两岸的房屋往往难以如愿以偿,坐向也就难以讲求,只好因地制宜。临水而建的吊脚楼,因水边潮气大,建筑物结构与山坡地稍有区别。因较山坡地高,下层一般不封闭,放置杂物、柴火,以保持通风透气。
随山就势的风格,则多见于在山坡修建的吊脚楼。这类吊脚楼根据地势的走向和地面的宽窄程度选择房星的坐向,一般选择地势较宽敞的地方建筑房屋。王家坪紫荆塔、大垭湾、关水坪、周家坪散居在山坡上的数十户民居都是随山就势的典型吊脚楼群。
形式上,新中国成立后的吊脚楼与民国以前的布局有较大的区别。1950年后的建筑多呈单独性,最大单位是一个家庭。清末至民国年间的建筑群落,多为地方大户人家聚居,修造工艺极为讲究,如清末关水坪张福新与其子张永年1934年修建的庭院、壹椽、骑桐,均饰有花卉、鸟兽浮雕,磉蹬呈鼓形,精雕细刻,工艺绝顶。
修建工序
吊脚楼的修建讲究,工序严格。分采料加工、穿枋排扇、立屋上梁、打瓦盖顶、落成请酒等主要步骤。
吊脚楼修建的第一道程序,分采料和加工两步。采料就是采集合适的木料,首先是选料。王家坪土家人修建吊脚楼,通常以海拔较高的山冈上日照充足、久经酷暑严寒熬炼且木质坚硬、木纹美观、防腐性能较强的天然杉木、梓木、樁木、白杨木等木材为首选,山下背阴的木材次之。梁木用材,更是要求严格,除具备上述条件外,还必须是双枝松柏树木,取“好事成双、松柏常青”之意。
采料前,主人雇请木匠(俗称墨头,即掌墨的木匠)计算好整栋房屋修建所需木料的种类和数量,一般柱多以栗、椿等杂木为主,枋以松树和椿树为好,然后由主人请帮工上山伐木。
穿枋排扇,就是将一根根木枋穿过柱头眼,形成一排排的木扇。穿枋排扇很有讲究,一般先排东头第一扇,从前檐第一柱(龙头柱)开始穿,然后依次将所有木枋穿成木扇。
立屋起扇,就是将各排木扇竖立起来,这天也是土家人大喜的日子,周边邻里、亲朋好友都来“打白工”帮忙。
立屋起扇一般需要四五十人共同协作,各排木扇立起之后中间堂屋才放置梁木。上梁木是立屋起扇的高潮,梁木上绘有意表吉祥的图案,多书写“堆金积玉”之类表吉祥的词语。
王家坪土家人立屋上梁有很多步骤,墨头开梁口后,要唱上梁歌、赞梁歌、祭梁歌、抛粮歌、赞八卦歌,亲戚朋友将几米长的红布搭在梁上,以显主人尊贵身份;搭梁时要唱搭梁歌,多是一些称颂主人的恭贺之词。
打瓦盖顶
木房屋修建完工后(俗称撩檐出水),把泥瓦传上屋顶,将整个屋顶盖住,俗称打瓦盖顶。
土家人通过长期的训练,掌握了一套省时、省力的打瓦技巧。一般几个人排成一排,通过手工传递泥瓦,檐下一人将三五片瓦叠成一叠用力向上抛,屋上檐边一人用手相接。打瓦盖顶也就是房屋落成之日,亲朋好友都在这一日前来恭贺,主人杀猪宰羊,款待贺客。
(据《王家坪镇志》)
2021-02-28
00:00:00:04014801独特的土家吊脚楼建筑工艺/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