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让孩子们深恶痛绝的孩子,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考完期末考试出成绩了,或者春节假期走亲访友,父母们聚在一起聊天,免不了拿自己的孩子互相比较一番。最近记者走访后发现,事情似乎正在起变化。
微信群里的“比成绩”
考试成绩揭晓的日子,叮叮,沉寂了好几天的微信群突然热闹起来。
先是一个妈妈发问:听说今年的语文试卷特别难,你们都考了多少?
如一块石子投入湖心,一圈圈涟漪荡漾开来。妈妈们开始互相打探群里孩子的分数,然后又开始打探孩子们班上的成绩。很快,各个班90分以上多少、平均分多少等数字已经了然于心,然后,大家默默在心里做个对比。总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有的孩子是学霸一样的存在,有的孩子可能成绩垫底。成绩好的不免在群里“凡尔赛”一番,不好的呢……
对此,林阳觉得也没有什么不好,因为比较是人之常情,有时候甚至可以说“比比更健康”,关键在于怎么比,以及比较之后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如果比较成绩只是用于掌握一下整体情况,看自己的孩子处于什么水平,那就是有益的;如果比较之后心态失衡,觉得自己的孩子样样不如人,那就大可不必了。
“别人家的孩子总是别人家的孩子,又不是我自己的孩子。”她说,她很少会用“你看谁谁谁,这次又考了多少多少分”来激励自己的孩子,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考试来发现孩子的学习问题:成绩不好是什么原因?是不是有些知识没掌握?如此等等。
通过微信群里的这次“比成绩”,林阳也学到了一招。群里有个妈妈发现自己儿子这次语文没考好,与平时成绩相差挺大,于是向老师又要了一份语文试卷,回到家让儿子重新做一遍,自己批改后,总结出考不好的原因。“这才是比成绩的正确姿势啊!”她说。
“别人家的孩子”变少了吗
假期走亲访友,往往是“比孩子”的高发期。“你考了多少分?”“拿到三好学生奖状了吗?”类似的问题,总会让孩子们瞬间皱起眉头,其效果,恰恰如同大人之间互相询问“年终奖多少”“有女朋友了吗”。
不过,现在的亲戚似乎更懂得了社交礼仪,知道哪些问题是“雷区”,应该避免。所以类似的问题也变少了。
老吴就是典型的很懂得此类社交礼仪的亲戚。她是80后,两个双胞胎女儿正在上初一,成绩不好也不坏。“亲戚里有好几个和我女儿差不多大的孩子,不过我尽量做到不打探他们成绩,不问他们的学习情况。因为作为一个曾经被比较的孩子,我太知道这种感受了。”她说,自己小时候比较贪玩,成绩不是特别好,而家里那些表姐妹中,有两个成绩特别优秀又特别乖巧的。于是,从小,她的耳畔经常出现妈妈的唠叨:“你看你姐姐又考了多少多少分。”“你看你姐多乖,安安静静在那里看书,你呢你……”
正是因为这样的童年经验,她不光不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较自己孩子,也不会对自己的两个女儿进行互相比较。
这一届父母从小领受过“别人家的孩子”的伤害,前几年又经过了一轮“别总拿别人家孩子对比”的心理科普,再加上社交礼仪方面更注重分寸感,种种原因交织,渐渐让“比孩子”这一“走亲访友传统节目”失去了市场。
的确,别人家的孩子只是别人家的孩子,又不是我家的孩子。看电影里的李焕英,豁达对待孩子的每一次不成功,认真爱着看起来处处不如人的孩子,“健康快乐就好”。这才是为人父母应有的修养。
比孩子不如比家长
无论是明比还是暗比,比孩子其实是父母的天性。只要不是逼孩子,就还好。不过,比孩子得有一种自觉,就是要在比较当中有克制,摆正心态,既不能因自家孩子表现出色就沾沾自喜,也不要因自家孩子某方面有点落后就着急上火、转头拿孩子撒气。
家长也是一种不断成长的身份,需要学习和反省,逐渐掌握科学的方法,修炼平和积极的心态,给孩子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与家长是怎样的家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
既然如此,孩子的状态大概率上都是父母教育的结果,那么,比孩子不如比家长。
在与其他家长相处的时候,学学人家父母的长处,看看人家父母怎样处理与孩子的矛盾,比一比人家家长如何发现和尊重孩子的特点并帮助孩子培养成特长,比一比人家家长怎样帮孩子培养好习惯,比一比人家家长如何与孩子一起拓展视野最终寻找到人生的大目标,比一比在孩子犯错或落后的时候人家家长如何克制情绪做孩子的好朋友,比一比当孩子遇到人生重大选择的时候人家家长如何给出建议和帮助……家长一旦有了这样的觉悟,不进步很难,孩子不优秀也很难。
2021-03-23
00:00:00:0409160http://118.254.9.122:8081/zjjrbpc/content/202103/23/content_40916.html1现在的父母还“比孩子”吗?/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