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回望为信仰舍身的岁月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张家界日报
□王晓

贺捷生将军是贺龙元帅的大女儿,1935年出生仅18天,就由父母背着去长征,人称“走完长征的婴儿”。1937年,当她还不足两岁,父亲贺龙率领八路军一二〇师东渡黄河去抗日,托两位国民革命军前部下将她带回湘西抚养。此后12年,父亲的两位前部下先后离世,养母带着她隐姓埋名,孟母三迁,从湘西洪江陆续转移到乾州、保靖等地。懵懂中,有中共地下党在悄然关注她,爱护她,也有不明身份的人在暗中窥探她,跟随她。1947年,当她走进雅丽山,成为保靖省立八中的一名中学生时,才惊奇地发现,每当危机来临时帮她化险为夷的,却是一个神通广大,也曾是她父亲前部下的神秘人物。1949年冬天,正在沈阳担任区委书记的母亲蹇先任不顾一切地返回湘西寻找她,终于让她回到父亲贺龙身边。之后,她考上了北京大学,逐渐成为大学教师、记者、编辑和党史军史专家,并跻身于恢复授衔后的第一批女将军行列。《父亲的雪山

母亲的草地》是作为著名军旅作家的贺捷生将军在古稀之年,直面昏暗、严酷和惨淡的历史,顽强地追溯父亲贺龙、母亲蹇先任和自己童年散落的足迹,以优美而略带伤感、真实而接近雕刻的文字,为读者奉献的一部有别于惯常读本的元帅和女儿的生命史与心灵史。

“1934年的秋天还没有我,但我已经以血液的形式存在于世,一滴流淌在贺龙的身体里,一滴流淌在蹇先任的身体里,渐渐靠近,一个影响深远的故事,拉开序幕。”文章一开头,就紧紧抓住了我,吸引我一口气读完。在这本家国日志中,贺捷生以作家的敏锐笔触,女儿的独特视角,饱含深情地将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贺龙形象还原成平常人的模样,其间的爱恨情仇和骨肉深情令人动容。

湘西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笔者曾去过贺龙的家乡桑植县,去过作者在文章里提到的许多地方:吉首、永顺、长沙、凤凰等,这也是吸引我读这篇文章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此前,我在不同刊物上读过作者撰写的党史军史等革命史和家史,其亲民的写作态度和灵动的语言,将政治的面孔柔化不少,很有阅读趣味。正是通过以往阅读,我了解了作者经历过的艰难的往昔岁月,以及这一切对中国革命和作者个人成长的影响。

作者写道,1929年,父亲贺龙娶母亲蹇先任时,父亲是军长,曾领导桑植武装暴动,是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而母亲则是湘鄂西苏区第一位女红军,在父亲的部队里担任文化教员。结婚后,这对革命伴侣的柔情,以及血雨腥风的挂念,如画卷般展开。

紧邻桑植的慈利县,在地域上,同属湘西,是母亲蹇先任的出生地,那里有开豆腐坊的外公蹇承宴。写到外公,作者的笔触饱含深情,不仅有她自己的,还携带着母亲蹇先任的。世事艰难,颠沛流离,生与死的边缘,光明与黑暗的选择,作者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外公蹇承宴以国为家的博大胸怀。

在作者的笔下,外公蹇承宴的内心很有力量。他靠开小作坊、做小生意,养活了一家十几口人。尽管外公是小县城里的小商人,但他眼里有爱憎,胸中有家国,在那个险恶的年代,红军家属随时可能遭到杀身之祸,即使这样,外公还是一个接一个把儿女送进红军的队伍。得知他们有的在战场上牺牲,有的在长征过雪山时牺牲,内心充满伤痛,但又却十分坚韧。

1932年,外公的长子、29岁的蹇先为(曾任中共湘鄂西特委巡视员)牺牲,起初,大家都瞒着外公。外公从不知情到后来猜到了,又假装不知情,仍然义无反顾的支持儿女跟随红军。在外公的心里,国比家要大。其间的转折,笔笔细腻,展现了这位革命老人的父爱和大义。

看到哥哥姐姐四人投身红军之后,家人常受敌人迫害,外公最小的儿子要参加国民党,他以为家里在国共两党里都有人,就不用受人欺压。哪知话音刚落,外公的扁担就劈了过去:“蹇家只出共产党,不出国民党。”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如今听来仍令人感奋。那时候,人们的信仰很朴素,革命者的家属,虽然在组织关系上尚未加入共产党,但在思想上早已是党的人,他们是共产党的坚定信仰者和追随者。

文章最打动人心的是外公帮助母亲寻找失散父亲的章节。1930年春天,蹇先任因为怀第一个孩子,不能随军行动,留在桑植一家农户家中待产。当时斗争形势错综复杂,瞬息万变,贺龙和他的队伍一直在湘鄂黔边境与敌人周旋,数年未返。蹇先任怀的这个孩子,是作者未曾谋面的姐姐。姐姐出生后,颠荡在奔走于山林中的大人的背篓里。一岁多时一场麻疹夺去了生命。母亲孤身一人在荒山野地里病倒,她化妆成叫花子,靠乞讨过活。母亲骨瘦如柴,衣衫褴褛,摸到了家门口,又不敢见家人——母亲怕吓着了自己的老父亲。

在红军最为艰难的时候,外公应母亲要求,想方设法帮助她去找贺龙。外公以做生意的名义,弄了一条船,沿着澧水往洪湖走,既能平安送母亲出湘西,又可免受跋涉之苦。到了洪湖,才知道红军部队撤走了。外公又帮母亲去焦圻找表兄,听说那里有红军。外公想在焦圻先开个店铺作为掩护,待摸准情况后,再把母亲送过长江。此时,红军又在对岸消失了。外公不死心,让侄子扮成小贩,从焦圻到鹤峰,沿途打探红军消息,终于在鹤峰找到了贺龙。

父母相逢,悲喜交加。战争让亲人聚首成为一种奢侈。作者出生时,红军队伍要北上,谁也不敢预测,带着这个刚出世的婴儿,怎样才能爬过雪山、走过草地。但最终还是带上了这个婴儿。经过千难万险,长征结束时,作者刚满一周岁,后来是两位养父陪伴作者度过了童年。

回溯往事,湘西山区、逃荒避难、寄人篱下、艰难困苦,作者的童年,浸透苦难,15岁时才被父母接到身边。早先孤独的岁月,滋生了作者静思的翅膀。后来,作者有关父母早年革命的回忆文章,时常见诸报端。

读这篇文章,令人对那段艰难岁月,有了亲近的渴望,也更加懂得革命信仰对于一个人及家庭命运的重大意义,在这篇“家国日志”里,作者没有正面描写血雨腥风的战争,而是通过自己的父母和家人,通过一个个温情悲壮的细节,还原了珍贵的史实,让我们又回到那个为共产主义信仰舍生的年代。

作者告诉我们只有牢记过去,珍惜今天,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这也是这篇家国日志的主旨所在。

2019-11-21

00:00:00:0——读贺捷生《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有感240850http://118.254.9.122:8081/zjjrbpc/content/201911/21/content_24085.html1回望为信仰舍身的岁月/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