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部对联话千行辛酸泪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张家界日报
□柯云

前天,有位青年作家朋友问我一副明代的山水对联。我又想起杜汉中,14年前给我送的那部对联书。因为这是一部非凡的对联辞典。

2004年8月的一天,慈利县民政局离休干部、原县老干诗词书画协会会员杜汉中上门来,送我一部精装鸿著名叫《联苑惊奇》的对联话。我接在手中连声道贺:“恭喜你又出新著。”他忙解释说:“不是我的,为人代劳而已。”我打开一看,原来是朱立训老师的作品对联集萃。

朱立训长我30岁,是我的老乡。我和他的老家同在沅水支流的龙潭河畔,对他比较熟悉。朱立训出生于书香之家,他和妻子都是中学语文教师,在家乡执教数十年,桃李满园。彼此都爱好对联,一次男指着一根枯木出:“此木为柴山山出。”女望着袅袅晚炊答:“因火成烟夕夕多。”对得天衣无缝,奇妙无穷。据说就是因为互相联对而结成伉俪。婚后,他们利用十多年的业余时间收集古今名人和名胜佳联数百副,又花了近半个世纪的筛选,夫妻联手整理编出了一部70万字的对联话书稿。同事们看了草稿后都为其点赞,一位同乡教授联曰:“联苑奇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艺林绝唱训己训人训世一典范。”

然而正当准备找出版社出版之时,遭遇“文革”浩劫,“造反派”将他俩打成“臭老九”,其草稿被当作“封、资、修黑货”抄走,差点焚烧。幸有好人相助,得以保存。待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化冰,朱立训两老已进入风烛残年。可是,毕生心血换来的对联话书稿仅是个半成品而已,使他一筹莫展。

一天,听人传说县城有个常为他人做好事的慈善家名叫杜汉中。朱老听到这个消息半喜半疑,恰在此时,他无意中从《湖南日报》上看到我撰写的一篇专访短文《杜汉中倾情助哑女作画》的故事。文中说,离慈利县城30里外的汪家桥村有一土家哑女,名叫田炎秀,自幼喜爱作画,苦于家贫,无钱拜师指教。正是稻田旱求甘霖之时,从县民政局副局长位子上刚离休的杜汉中闻知此情,遂约上本县画家姚万邦、肖高键骑单车上门为她辅导。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一年时间,便使田炎秀这个农家妇女走上画坛,并进入中央电视台的“农家女”专栏,成了三湘小有名气的哑女画家。

朱老读罢报文大喜,当即将这个消息告诉老伴。二人一拍即合,决定进城向杜汉中求助。第二天,朱老夫妇带上一大袋手稿,冒昧来到杜汉中家中。杜老夫妇热情地接纳这两位不速不客,此时杜老大病刚愈不顾身子疲劳,当即翻开书稿,觉得内容详实功底不错。一时被朱立训夫妇的执着精神所感动,赶紧同妻子唐婉松商量为其效劳之事。唐原是从事妇女工作的,也是个慈善人,杜老夫妇俩爽快地答应为其排忧解难,圆他出书一梦。

谁知,杜老夫妇接收朱立训的书稿不几天,自己家中又出了病灾,一家人都为之焦急。更让他恼火的是朱老夫妇也因年高而相继辞世。复杂的特殊情况,令杜汉中陷入困境。“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这是杜汉中一生为人的高贵品格。他对妻子说:“我们即使拖着病体、砸锅卖铁,或者是沿门向人化缘,他也要把朱老的专著印出来,以让作者安眠九泉。”

从此,杜汉中抱病和妻子开始整理出搞,常常干到深夜。断断续续花了两年时间,不知流了多少汗水才将书整理完毕。书稿成型后,摆在面前的难题就是经费。他屈指一算账,印1000册至少要三四万元。于是,他除了自己从有限的生活费中挤出一些外,便开始上门求人为朱老出版书费化缘。杜老对笔者说,“至今一想起这件事,就忍不住老泪往下流。尽管自己在最困难的时刻,我都从未向他人伸过手,但为了圆朱老的出书之梦想,我只好厚着脸豁出去了。”找愿作善事的朋友,找相关领导,大帮小凑,花了半年时间,算是筹足了出书经费。他在日记本中这样写的:近年来,感动中国的那些震天动地的人和事,使我心灵不安。我为朱老出书可以说吃尽了苦头,但我从不后悔。我虽赶不上那些伟人,但也可以从一些小事去追随,不以善小而不为。我奉信古人说的话,做好事有好报。我的老伴也说得好,“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这正是:“一部对联话,千行辛酸泪。”

杜汉中、唐婉松两夫妇倾注真情,竭尽全力,历经坎坷,终于在2004年完成了朱立训夫妇的生前之托,一本署名朱立训编著的《联苑惊奇》对联话出版发行了。当杜老夫妇双手捧着充满油墨芳香的朱立训遗著时,不禁喜泪纵横。凡是得知内情的人,无不赞赏杜汉中夫妇做了好事不留名的善举。杜老年近九旬,几次大病不倒,还笔耕不息,人们都说他是“善事做得多,积了阴德添阳寿”。

2019-01-17

00:00:00:0——记慈善家杜汉中两老为他人出书的故事119030http://118.254.9.122:8081/zjjrbpc/content/201901/17/content_11903.html1一部对联话

千行辛酸泪/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