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不仅流传着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的故事,也完整的保留着
700
多年前的白族迁徙往事。
在洪家关,随便找到一位白族老人,坐下来聊天,都能吐出
“
兀良合台
”
这个人的名字。根据《桑植县志》的记载,落脚在洪家关的白族人,是
1258
年跟着蒙将兀良合台东征南宋的
“
爨(读音:cuàn)僰(读音:bó)军
”
的后代。
爨(寸)、僰(白)都是
在不同时代对西南氐羌族群中比较汉化者的族称,是定居在云南东部山地的蛮族。其中主要的民族成分是现在的白族人。
当年由于语言不通,征服了大理国的兀良合台要求大理皇室段福率领。段福是大理国王段兴智的叔父。大家对这位大理国的末代皇帝可能不熟,但是对他的祖上,大理国的中兴之主段正淳应该了如指掌。段正淳的儿子段和誉就是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段誉的原型。同时,他也是信仰佛教的大理国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
大理段氏执掌大理国,按理说日子过得风调雨顺。不想着祸从天上来,执拗的兀良合台为了攻取南宋,碍于长江的阻隔,不惜千里奔波,绕个大弯,从四川入云南,经越南、广西、湖南打到湖北鄂州。
偏居一隅的大理国也就成为这一
“假道伐虢”的牺牲品。1258
年蒙将兀良合台攻下大理后,集结“蛮僰万人”的“爨僰军”向东袭击,攻取长沙、岳阳后,本打算在鄂州与忽必烈会师。不想蒙古大汗蒙哥在四川战死,忽必烈闻讯北上上都继承汗位,因对手握重兵的兀良合台放心不下就地遣散他的“爨僰军”。
一部分“蛮僰”回到大理,另有些人因战事、地理阻隔,散落洞庭,入津澧,来到澧水上游一带定居,直到
1984
年,才被认定为白族人,洪家关白族乡所在的澧水上游成为了白族繁衍定居的最北界。
白族游神,传承
700
年的思乡仪式
虽然与故土山水远重,洪家关白族乡人依然保存着大理白族的本主崇拜。每年六月六,洪家关白族乡三屋洛村的村民都会把太公抬出来晒一晒。洪家关白族游神仪式始自元末明初,历代承袭,经历了
700
多个春秋。
相传,洪家关白族人民之所以要游神,主要是表示不忘先祖从苍山、洱海跋涉远行、艰苦创业的功绩,并藉此表达思念故土之情;同时,通过庄严肃穆而又热烈欢欣的游神活动,感谢本主和祖先神赐福祛灾的庇佑之恩。所以,游神的仪式颇为壮观。
整个游神活动,由本族值年会首组织安排,祭祀仪式则由所以老师主持,一般有请神上马、游神、下马安神三个阶段。小游神一般只一天,而大游神的时间长短,则根据本族裔居住区支祠和族众人员的多少而定。
他们的拜祖词人人会唱:“一拜祖先来路远,一拜祖先劳百端,一拜祖先创业占,一拜祖先荣耀显。家住云南喜洲睑,苍山脚下有家园,忠勇义士人皆晓,洱海逸民万代传。”
“睑”是宋代大理国的行政区划名称,相当于宋朝的州。当时大理共有十睑六节度,其中史睑辖大麓城,即大理喜洲,故史睑又称喜洲睑。
如今的喜洲古镇依然面朝洱海,古镇的南方就是大理的地标——苍山。在这个日日朝海,头顶青山的小镇生活的白族人,是否又知道还有
11
万同胞生活
1500
公里之外呢?
鱼火锅,仗鼓舞,还有迎客的三道茶
游神仪式中,往往还能看到仗鼓舞,也是源自云南大理的白族舞蹈。白族是中国最浪漫的少数民族之一。
姑娘们穿着白族的服饰,她们的头饰被称为“风花雪月”,代表着故乡大理的四种风景: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久居此地的白族姑娘就把本地的美景秀在头饰上,帽子垂下的穗子是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洁白的帽顶是苍山的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的月。
虽然洪家关白族乡距离云南大理
1500
多公里,但是白族的风情在这里依然浓烈。
红裙秀舞,白云依依,可以形容仗鼓舞的美。
跳舞的道具是一根一米二长、中间细、两头碗口大、用皮革绷制、敲起来似鼓的长鼓。跳仗鼓舞时,至少三人一组,多者不限。三人中,一人执鼓,一人提锣,围成小圈,小圈围成大圈,组成舞会。
白色的头饰在人群中摇摆,姑娘们的红裙旋转起来,混淆了视线,红、黄、白多种颜色互相交织,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仗鼓舞是游神仪式结束前跳的,会跳舞的白族老乡会加入其中,舞队越来越大。随着舞蹈的结束,一碗碗美食被端上桌来,本地美食有炸洋芋片片、南岔村鱼火锅、山里腊肉、合渣火锅、红烧肉等。
正餐开始前,白族有迎客的三道茶。头道茶称为“苦茶”,先尝苦。二道茶为“甜茶”,放有蜂蜜、生姜、芝麻、核桃等配料,寓意先苦后甜。第三道茶为“团圆茶”在一碗茶水中放有红糖和三个煮熟鸡蛋,故叫“三蛋茶”,希望客人人生圆满。三道茶有点像苗族的拦门酒,都是体现本地人待客的盛情。
在这美丽的舞蹈与祝福中,洪家关白族乡——这片落在中国最北边的“风花雪月”,怎能不让人情有独钟呢?
2020-08-16
00:00:00:0339540http://118.254.9.122:8081/zjjrbpc/content/202008/16/content_33954.html1来洪家关白族乡,
赏中国最北边的“风花雪月”/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