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
福字
每到新年来临之前,也就是岁末,一般人家的门上都贴上“福”字。
宋代吴自牧《梦梁录》中云:“岁旦在迩,席铺百华,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后又讲到士庶不论大家小户,都“贴春牌”,这里讲的“春牌”就是在朱红纸上写的“福”字。可现在颇为常见的是把“福”字倒贴于门上,以取“福到(倒)家门”之意。据载,历代皇帝都爱福字,尤以清初康熙皇帝最甚。他热爱书法,特爱书写“福”字,相传他除掉鳌拜的那一年岁末,他一气之下写了一百二十个“福”字,贴在皇宫门前。
这一习俗,传说起源于清代恭亲王府。有一年正值春节除夕,大管家按例写“福”字贴在王府大门上,不料,“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福晋十分气恼,欲鞭罚惩戒。幸好大管家是个能说善辩之人,他怕福晋怪罪下来牵连自身,慌忙跑来陈述:“奴才常听人家说,恭亲王寿高福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恭亲王转怒为喜。随之此俗从宫中传入民间。
其实福倒贴起源还是朱元璋,他少时家穷,无钱读书,仅初识几个字,从小过流浪生活,给财主家放牛。过年前,财主请人用红纸写了一个福字,令他贴在门上,他因不识“福”字贴倒了,财主责备他,他顺便说,福到就是倒嘛。财主一听有理,后来他做皇帝,命令天下人将“福”字一律倒贴。
门神
所谓门神,顾名思义,乃守门之神也。相传我国最早的门神名叫神萘和郁垒。传说他们是兄弟俩,专门管嬉戏游荡在人间的鬼。神萘和郁垒住在东海的桃郁山,山上有一棵覆盖3000里的大桃树,树上有一只金鸡,白昼将至之际,金鸡就开始呜叫。此时,神萘和郁垒就守在鬼门下,检阅那些夜里在人间游荡的干奇百怪的鬼回归阴曹地府。若是发现有妄为人祸者,就用芦索缚住,推去喂虎。不管多么凶恶的鬼,一见到神萘和郁垒,就不敢胡作非为了。于是人们就用桃木雕成芦索的两个神人,代表神萘、郁垒,放在大门的两旁,以御魔驱鬼、辟邪。
隋末唐初,又出现两位以真人为名的门神,称作“秦军、胡帅”。他们便是唐代开国大将秦叔宝和胡敬德。相传唐太宗病中闻“鬼魅呼号”,心中害怕,夜不能寐,秦叔宝、胡敬德仗剑执锏,侍卫宫门,方得平安无事。事后,唐太宗便令人将秦、胡二人的画像贴在宫门上,以避鬼邪群臣也纷纷效仿。这样,秦、胡二将军又做了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的门神。后来又出现了一位赫赫有名、流传至今的门神钟馗。据说唐明皇有一次害疟疾,卧床不起,恍惚中见一个头戴破帽、身着蓝袍、脚穿短靴的大鬼捉住了一个偷窃杨贵妃香囊和明皇玉笛的小鬼。明皇惊问大鬼是何人?大鬼自称名叫钟馗,因武举不中触阶自杀,死后立誓要扫清天下妖孽,祛邪去灾。明皇醒后,便命著名画家吴道子据梦画了一幅“钟馗捉鬼图”的画像分赠群臣。流传到民间后,天下人民也都在每年年底绘画钟馗像,以驱鬼避邪,从此便成了门神。
贺卡
岁末贺卡(也叫贺年卡)由来已久,古时称拜年帖,最早为西汉时的名片。清代学者赵翼《陔余丛考》中载曰:“汉初无纸,削木写字”,又叫“刺”、“名刺”、大家在过年时,常常在自己名片上画上象征吉祥如意的花草虫鱼图案,赠送给友人。汉王充《论衡·骨相篇》说:“韩生谢遣相工,通刺倪宽,结胶漆之交,结筋力之敬。”其中所说的“通刺”便是互送贺卡。宋代开始盛行互送贺卡,那时叫“送门状”、“飞帖”。宋代周辉《清波杂志》载:“‘节序’、‘交贺’之礼不能亲至者,每以来刺签名于上,使一仆遍投之,欲以为常,谓之飞贴。”明代,贺卡是用梅花纸裁成约七厘米宽、十厘米长的方片,然后注明姓名、地址,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互相赠送,以广交友。明朝《文侍诏集》的“拜年集”称:“人不求见惟通渴,名纸赣来荡敝文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筒不嫌虚。”
随着时代的进步,到了清代,对贺卡有了讲究。一般用华美的大红硬纸片或竹片制成。清末,有钱的人家把拜年的帖子放到小木匣子里赠送,所以叫“拜匣”,以表示恭敬之心。辛亥革命后,赠贺卡的时间也有了新的变化。我国采用公历纪年,便出现了“元旦”这个节日。从此,寄送贺年的名贴也从元旦开始了,并出现了“贺年卡”之名。现代多用名信片取而代之。附上短语,以示祝贺。近些年,普遍使用手机发微信更为方便了,为贺年卡增添了新意。
2020-01-17
00:00:00:0259190http://118.254.9.122:8081/zjjrbpc/content/202001/17/content_25919.html1福字·门神·贺卡/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