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杜甫诗歌里的乡愁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张家界日报
吕方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的这首绝句对于中国人来说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孩子们呀呀学语就开始背诵唐诗宋词,这首诗是必选。语言明快通俗易懂,音韵和仄对仗工整,可以说每一句都是一幅风景画,具有很强的画面感,把春天里看到的、听到的,远处的、近处的,寥寥数笔勾画,看似平淡无奇,却藏着深厚的功底,老辣的技巧,看起来又不着痕迹。

此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避居成都时所作。乱世中的杜甫,经历了很多苦难,颠沛流离。仓皇出帝都,被叛军所俘,千里追寻流亡的朝廷,担任过左拾遗类小官,获罪被贬,后辞官避乱蜀中,投奔剑南节度使严武。后来十来年,基本定居在蜀。成都有杜甫草堂。在成都期间,他得以暂时的安定,可以在草堂前后种种花草菜果养些鸡鸭鱼,还可以在严武幕府里当一份差拿点报酬。虽然离他的“致君尧舜上”理想差很远,但也暂时得以喘了口气。这段时期,外面的局势一直在变化。经过近八年苦战,官军终于将叛军扑灭,结束了安史之乱,朝廷结束流亡回到京城长安。但大唐盛世已一去不复返,到处满目疮痍。对杜甫来说,回家的路依然漫长。杜甫这时期写了大量的诗歌,有寄给严武的,有怀春感秋的,有与朋友唱和的,有登临抒怀的,著名的“七律第一”《登高》就是这时候所作。也有为官军打了胜仗而写的作品,如《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杜甫的诗歌,郁沉顿挫,忧国忧民,立足现实,关注民众疾苦,当然,也有自己的愤懑悲歌,有“史诗”之称。经历了安史之乱一系列事变后,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更加突出,如《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北征》《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等。像《七绝》这样风格明快的作品很少见,是当时特定的心境下特定语境,难得的明快。

这时期,杜甫远离政治中心,远离家乡,虽然有家眷在身边,但是也无法不思念故乡。他的“乡”是广义的,不仅仅是出生的那个小山村,更多的是心中念念不忘的“北极朝廷(终不改)”,他的愁更多的,是为苦难中挣扎的黎民百姓和寄身茅屋的天下寒士而愁。

《七绝》前面两句是动态描写,后面两句是静物写生。黄鹂甜美的声音藏在翠绿的杨柳里,白鹭从容的飞翔映衬在青天白云之下,都有着明媚。窗外是雪,门口是船。诗人的思绪被带到远方,起了相思。似乎从这遥远的眺望中,视线已经越过了那千年雪山,从这艘载着“东吴”风雨的小船,嗅到了故国的味道。

相较于另一首妇孺皆知、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李白《静夜思》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直白,杜甫这首诗里的乡愁更加委婉深沉。

杜甫这时期的诗词,除关注国家大事,还带着浓浓的乡愁,如“月是故乡明”、“寄书常不达”(《月夜忆舍弟》),“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归雁》),他感到自己是一只离群独居的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孤雁》),“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可是他终究不是雁,孤雁还有一对翅膀,可以飞翔。兵荒马乱,邮路常中断,书信很难传递,“家书抵万金”,在特定的日子,他更加想念故乡的兄弟们:“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恨别》),“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野望》)。杜甫客居他乡,寄人篱下,经常登高望故乡,“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看到别人回去省亲时,更加勾起心底的乡愁,“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送韩十四江东觐省》)。在送严武应召回朝回来的路上,非常落寞,担心会“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终于熬到叛乱平定,朝廷收复了河南河北,终喜极而泣,恨不得马上收拾行李带着老婆孩子顺江而下,穿过巴峡巫峡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回到东都洛阳。

然而,杜甫回家的愿望终究没能实现。战乱结束,依旧不太平。贫病交加的杜甫拖家携口,尤其是严武去世,他失去了最后一个可以给他真正帮助的人。

流寓长沙时,偶遇四十年前的旧友李龟年。四目相对,昔日青葱少年,皆已是须发斑白老人,无限感慨。落笔四句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四句话,道得尽的、道不尽的,都在其中。

这是诗人对自己一生的回顾,生命之绝唱。

怀揣着故乡却远离故乡,怀揣着梦想却远离梦想。这一生,是牵系着生命剪不断的乡愁。

2020-08-10

00:00:00:0336860http://118.254.9.122:8081/zjjrbpc/content/202008/10/content_33686.html1杜甫诗歌里的乡愁/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