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编撰史学名著《资治通鉴》而闻名的司马光,一生在仕途上比较顺利:他19岁考中进士,历知谏院,翰林学士,最后官职做到一品宰相。68岁死去后,还被赠为太师、温国公。可见司马光在生已备极殊荣。比起同时代另一些知名人士如苏轼等人的经历来,他就幸运得多。
司马光为何在世一直比较受朝廷的器重呢?这与他的为人学识修养以及处世的态度方法、机遇等等都是分不开的。
据正史记载,司马光从小就极聪明,7岁即“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破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进,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宋史》卷三三六)这段记述充分说明,司马光小时不仅聪颖好学,而且俨然已具备了成人的智慧。他砸瓮救人的机智就不是一般同龄孩子所想得出。所以,司马光的这一举动,也使他很小就成了知名人物,不仅当朝曾宣传过他的机智救人的义举,就是历朝以来直到现在,他小时这一故事仍被人们传为美谈。
由于小时候的这段传奇经历加上他的学识确实渊博,他考中进士入了官场之后,皇帝对他都刮目相看。司马光在所任官职上,亦能尽心竭力,为人正直,又敢于直言。针对朝廷存在的一些弊政,他曾多次上疏提过自己的见解和建议。特别是王安石实行新法时,他也提出过反对意见。他认为祖宗之法不能变,这种思想固然是保守和沉旧的,但他分析实行青苗法、助役法等新法存在的弊病也有一定道理。比如在向宋神宗皇帝的奏疏中他写道:“陛下诚能罢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行青苗、助役等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今言青苗之害者,不过渭使者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夹民之贫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资于人。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者,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多功,一切抑配。恐其逋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负。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者矣。”(《宋史》卷三三六)从司马迁所奏疏的内容来看,他提出的反对意见有些方面还是正确的。但是神宗皇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他于是被贬知永兴军,后又退居洛阳。此次在政治上受到了挫折,但朝廷也并没有忘记他。神宗皇帝又让他主编《资治通鉴》,从此司马光全力以赴开始编这本史书。该书记述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历史。按编年体裁写成二百九十四卷,又考异、目录各三十卷。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记、文集、谱录等二百二十二种。内容以叙述历代政治、军事史实为主。为编此书,司马光耗尽了自己的心血。此书完稿后,他在奏疏中写道:“重念臣违离阙庭,十有五年,虽身处于外,区区之心,朝夕寤寐,何尝不在陛下之左右!顾以驽蹇,无施而可,是以专事铅椠,用酬大恩,庶竭涓尘,少裨海岳。臣令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资治通鉴·后记》)司马光的这本书编出后,深受到皇帝赞赏。他旋即被提为资政殿学士。宋哲宗初年,他又被拜为宰相。但上任不久,刚刚将王安石的新法废除,他就病逝了。
司马光的一生,细算起来,主要还是编这本《资治通鉴》费了很长时间:前后总计有19年。这么长的时间不涉政事,倒也避免了许多的矛盾冲突,所以到晚年他还能得到朝廷重用。当然,司马光纵然当了宰相显位,在历史上也并不足为奇!倒是他编撰的《资治通鉴》,无论从史学和文学的角度来看,对后世都有着相当的价值。司马光的大名,为此也将会永远被后人所崇敬。
2019-09-19
00:00:00:0212190http://118.254.9.122:8081/zjjrbpc/content/201909/19/content_21219.html1话说司马光/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