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大金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文学形式。在对联大家族中,有关农历24节气的对联实为少见,但源远流长。在我国《敦煌遗书》中就有”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一联,记载了立春之日的春苻和春联活动。古往今来民间广泛流传着不少“节气”对联。
椐传在河南井陉一带流传着这样一副对联:
清明高粱小满谷
;
芒种芝麻夏至豆
。
这副短小的对联,不仅包含了“清明“”小满
“”芒种“”夏至“四个时令节气,还明确地说出了节气与农作物种植的关系,具有实用价值。
传说明代有一位学台,在浙江天台山游览时,夜宿山中茅屋,翌日早起,见茅屋一片白霜,心有所感吟出一上联:
“昨夜大寒,霜降茅棚如小雪;”
但这学台竟对不出下联,因上联中嵌有”大寒“”霜降“”小雪“三个节气,下联也应嵌入三节气,一时成为绝对。
绝对不绝,直至近代,才由浙江赵恭沛先生对出了下联:
“早春惊蜇
,春分时雨到清明
。”
赵先生对出的下联也嵌入了三个节气,对得非常工整
,被人称赞
。
在民间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副节气联:
“夏至有雷三伏热;
重阳无雨一冬晴。”
这副对联造语自然,精巧别致,富有乡土味,同时,又是一些气象和农事的经验总结,很有使用价值。
相传从前有位秀才进京赶考,路见农夫冒雨播种秧田,触景生情,吟出一上联:
“惊蛰春分送谷雨;”
秀才的上联巧嵌有三个节气:惊蛰,春分,谷雨,一时吟不出下联。于是,向农夫求下联。农夫面有难色,灵机一动说:“这会儿我没空与你耍嘴皮子,等你秋后中了榜,我自有妙对。”
秋后,秀才榜上有名,前来向农夫索对。农夫当即对出下联:
“清明端午续中秋。”
农夫以三个民间节日妙对三个节气,天衣无缝,可堪称妙语天成。秀才听后大喜,与农夫结成挚友。
相传明代江南,有一位进士出身的知府,颇有文才。有一次,他出外郊游,见一农夫在路旁耕地。农夫见他是官人,于是,出一上联求对。
农夫出的上联是:
“一犁耕破路边土,今日芒种;”
知府沉思良久,才对出下联:
“双手捧住炉中火,明朝大寒。”
农夫听罢,笑着说:“对得好,谢谢大人。”
节气联中也有讽刺性内容的。如清人叶初春在广东当县令时,贪赃枉法,民众痛恨。农历正月十五日观灯的晚上,有人在一灯棚柱上挂出一副对联云:
“霜降遭风
,田野难容老叶;
元宵遇雨
,万民皆怨初春
。”
此联用时令节气和民间节日的特点
,将”叶初春
“3字嵌入上下联中,指桑骂槐,痛快至极,观看者柏手称妙。
洪承畴是明朝皇帝器重的大臣,后因战败投降清朝,又做了大官。一次,有位客人与其对奕,其间丫环来上茶。客人饮罢,觉得清香扑鼻。此日正是”谷雨“,便随口说道:”我说茶香为何这么浓,原来是谷雨前的新茶。“
洪承畴听到客人的赞语,随口吟出一上联:
“
一局棋枰,此日几乎忘谷雨;”
而后对客人说:“这恰好是一句上联,请你把它续完如何?”
客人笑着对道:
“
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
“两朝领袖”指洪在明清两朝做大官。“别清明”字面上意思与上联的“忘谷雨”相对,而实际是骂洪受明恩却投降清朝,哪儿还有“清明”可言?一语双关,讽洪失意折节,意味深长。
1985年《对联》杂志出了一上联征答下联,其上联曰:
“冬至大地
,霜降房檐
,看大雪小雪遍地白露;”
这上联中砍有五个节气,对出下联的难度很大。后来公布入选的下联是:
“夏至暑天,惊蛰亭榭,盼大寒小寒全天清明。”
对出的下联也嵌入了五个节气,将节气谚语配成集句联,既对得工整贴切,又别具一番意趣。
从上述对联中可以看出:时令节气对联,不仅造语自然,通俗易懂,而又与气象和农作物种植知识有关,深受民众喜欢。
2019-08-08
00:00:00:0——读书报拾珍珠196490http://118.254.9.122:8081/zjjrbpc/content/201908/08/content_19649.html1意趣新颖“节气”联/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