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文天祥的气节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张家界日报
李康学

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而不动心,面对死亡的威胁而坦然相对。敢于杀身以成仁,敢于舍命以取义,这就是文天祥——一个民族英雄落难被俘后的大无畏气节。

文天祥为什么至死都不改变自己的为人立场和气节呢?这与他终生坚持为之奋斗的志向与抱负有关。据《宋史》记载,出生在江西吉安的文天祥,少年时看到学校里供奉同乡前辈名人欧阳修、杨邦义和胡铨的画像上都有一个“忠”字谥号,心里就欣然羡慕。并且说:“死后若不能像他们那样受到人尊崇祭祀,就不是大丈夫。”20岁时天资聪颖的文天祥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进士。此后他历任过湖南提刑、赣州知州。1275年,元兵渡江攻南宋,文天祥变卖所有家产,奉诏起兵万人勤王抗元。接着他被任命为右丞相,出使元军时被拘,他冒险脱逃回到南宋,又至福建募集将士抗元,进兵江西曾恢复州县多处,但最后终为元军所败,文天祥亦不幸被俘。在兴兵抗元的三年多时间内,文天祥曾冒险奋斗几乎死难有几十次之多,这一切他都“付之度外”。他还在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序中表示:“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悲。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正因为有这样不怕万死的决心,所以他在被俘后也决不屈服。决不投降。哪怕元朝廷千方百计对他威胁利诱,许他宰相之官,他都一概相拒,不肯合作。在北京关押了四年之后,元皇帝忽必烈最后亲自出马,“召人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愿,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清,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向拜而死。”(《宋史》卷四一八)

文天祥以47岁的年纪以身殉国。他的从容赴死使其伟大气节在一瞬间更变成光芒万丈,照耀了千秋并被后人永远敬仰。文天祥不仅死得伟大,他所留下的诗文从此也成了后人学习的范文。文天祥写作的风格亦如其人,其诗其文都激昂奋发,“忠肝义胆”。比如他的著名诗歌《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已成为千古名言。

文天祥还有一首极为著名的《正气歌》。在这首诗歌的小序中,文天祥概述了其被囚的环境:“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处在这样的囚室中,文天祥感受有“水气”、“土气”、“日气”、“火气”、“米气”、“人气”、“秽气”等“七气”侵袭,他以孱弱之身体在这“七气”侵袭的居室中已达两年之久而无恙。这是为何?原因就在孟子所说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能以“一正气”而抵“七气”,故而他才作此“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孚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此首《正气歌》不尚雕饰而直抒胸臆,十分集中而又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一生奋斗的理想抱负、爱国观念、坚贞气节和高尚情操。全诗正气磅礴,感情真挚,韵味深厚,读后不能不使人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

文天祥仅上述两首诗歌代表作,就足以使他在千秋万代永传不朽了。而他为人的坚贞气节与爱国主义精神更值得后人永远崇敬和学习。

2019-08-01

00:00:00:0194250http://118.254.9.122:8081/zjjrbpc/content/201908/01/content_19425.html1文天祥的气节/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