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波澜壮阔兴水路

2022年02月28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永州水利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黄玲玲 通讯员 左建平

水利兴,则仓廪实、农业稳、民安居。

改革开放以来,永州市坚持以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和安全水利为导向,兴水利、除水害,强力推进安全饮水、农田水利、河道治理、水库建设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谱写了一曲曲水利惠民的赞歌。

如今,漫步潇湘大地,一座座防洪堤坝护卫江河安澜、一道道水渠通向田间地头、一缕缕清泉流进千家万户润泽百姓心田……永州水利人大笔如椽书写出一篇篇利国惠民的锦绣水文章,一座座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水利工程,与天光云影交相辉映,映射出永州兴水治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初期全市掀起大干水利的热潮。

席志谊 提供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第一河长李晖,市委副书记、市长、河长赵应云调研水利工作。

黄崇县 提供

涔天河水库施工现场。

熊智华 提供

改革开放四十年,高标准防洪保安体系基本形成江河安澜,则百姓安居。

暴雨、洪水、干旱……永州自然灾害频发,紧急关头,一座座防洪堤坝护卫江河安澜,一项项水利工程抗灾减灾,维持了社会和谐稳定,支撑了经济发展,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改革开放以来,永州新建和改建了江华涔天河水库、蓝山毛俊水库、冷水滩岭口水库、宁远金钩挂水库等332座各类水库,其中涔天河水库扩建、涔天河灌区工程、毛俊水库工程列入全国172项重大水利项目;完成道县砚石、冷水滩哲塘冲等各类水库除险加固1194座,提高了水资源调蓄能力,保障了一方平安;实施了江华岭东河、新田河等中小河流治理项目52个,综合治理河长358.25公里;兴建了一大批沟渠疏浚、山洪沟治理和县级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基本实现流域与区域配套、农村与城市协调、洪涝旱综合治理的水利工程体系,水利防灾减灾工程能力显著增强。

在2008年山洪地质灾害防御中,我市创造了被各类媒体称为“零伤亡”的永州奇迹,受到了中央、省领导的充分肯定;2015年遭遇史上最大冬汛,2017年湘江流域发生史上最高洪水位的特大洪涝灾害无一人伤亡;在2011年、2013年超历史特大干旱期间,永州水利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改革开放四十年,现代农业水利保障体系显著改善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产增收的基础。多年来,永州水利部门始终坚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立足民本民生,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为实施乡村振兴贡献水利力量,提供水利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兴建了2281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410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实现100%的乡镇和80%的行政村通自来水,特别是优先抓好脱贫攻坚,解决了580个贫困村34.7万贫困人口饮水问题;实施了双牌灌区、涔天河水库灌区等一批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先后开展了小农水重点县、小农水项目县、“五小水利”建设,加快构建了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惠及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

截至2017年,我市有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27座,小型水库1201座,山塘171291处,小型灌溉泵站2900座,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34.67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3.58万亩。湘祁、五里牌、南津渡、潇湘、太洲、五洲电站等重大水电开发工程,相继竣工投入运行,我市农村水电站装机容量从1978年的5万千瓦增加到2017年的100万千瓦,增长近20倍,年发电量达到30亿千瓦时。

农村水利能力的提高,为粮食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改革开放四十年,水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全面构建

多年来,永州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各个领域,科学谋划、统筹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增强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着力加强水土资源保护和修复,着力构建水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一项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改革和有力推进,让山川巨变,让流水欢歌,夯实了和美潇湘的水利基础。

如今,永州湘江保护和治理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全市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全年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400km2。江华潇湘源、江永千家峒、蓝山湘江源、金洞晒北滩获批国家水利风景区,冷水滩湘江、道县潇水等4处水源地成功跻身全国重要饮用水源地。第一轮河道采砂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面完成,第二轮三年行动深入推进,河道保洁全面加强,永州经验在全省推广。

永州还率先在全省推行“双河长制”,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责任体系,以湘江保护取得的经验向全市所有河流和水库延伸,提名为全国十大基层治水经验之一。

改革开放四十年,水利建设和管理活力持续提升

水利既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要靠政策、靠制度、靠改革。永州大力推进行业改革和创新,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水利发展的新模式、新体制、新政策。

永州建立了以政府性资金为主的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建立了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大力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明确了“三条红线”“四项制度”,河流、水库水质得到大幅提升,水资源使用效率有效提高。

《湖南省水资源公报》表明,2008年我市境内潇水河、湘江西源、湘江干流总体水质为三类,其中冷水滩区段为五类,宁远河为四类;2017年全市主要河流水质全面为二类,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业亩均用水量逐年下降;建立了科学有效的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机制,所有县区成立了县级建管中心,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机制,规范水利工程建设市场。

永州还建立了服务高效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完成了水管体制改革,建立了公益性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的政府保障制度,设立了乡镇水管站,成立了农民用水户协会等等,为水利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持。

水生态,水环境,水工程,正呈现出一个全新的永州。

40年风雨兼程,40年砥砺奋进,40年灿烂辉煌,40年碧波荡漾。如今,一幅治水兴水、节水护水、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正在潇湘大地徐徐打开。

新涔天河水库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