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关于永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2022年02月11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市委党校2014年中青班课题组

一、永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1、建设情况

以江华县河路口镇、冷水滩伊塘镇、江永县粗石江镇、双牌县茶林镇为例,这些镇都安排了“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这些试点村依托当地资源优势、交通优势、人文优势,着力打造产业经济园,促进主导产业迅猛发展,不断积累集体资金。同时积极向上争取项目配套专项资金,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这些试点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先后累计投入资金均超过500多万元,修建村级公路、维修改造排水渠、埋设路灯、实施公路沿线绿化和公共场所美化亮化,大力实施改厨、改厕、改水,建设垃圾处理池,修建村民运动场所等,让整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2、主要成效

从试点村的建设情况来看:一是村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通过村道硬化、水沟清理、河堤护理、路灯架设、绿化美化等举措,家家户户实现自来水入户,门前配备垃圾桶,村里安排了专职保洁员,负责公共区域的卫生清扫,所有垃圾统一实行无害化处理。村容村貌整洁干净,村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二是村风文明蔚然成风。从江华牛路村、江永仙姑塘村来看,民风淳朴热情、思想健康文明、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三是村庄建设颇具地方特色。牛路村、上甘棠村在建设中,现代楼房建设与古民居分片规划,村里许多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古建筑均得到了保护和修缮,一些有价值的古栈道、青石板路、镂空花雕等都完整地保留下来,和现代建筑一道,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

二、永州市“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长远建设规划。在几个试点村的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村庄规划缺乏统一性,村庄的道路、房屋布局、建筑造型、绿化美化、功能分区等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原地翻建,住房层高、朝向、通风采光、消防通道等都没有顾及左邻右舍,建设随意性很大。个别地方还出现了部分新建筑与整体布局不一致,导致特色缺失,影响了整个村庄的风格布局与美观。

2、环境卫生问题较为突出。牛路村的集体经济,主要来自镇矿冶循环经济产业园带来的征地、矿产资源收益,经济收益付出的是环境代价。因为采矿,村庄附近的山林遭受到很大的破坏,不少山头已夷为平地,黄土裸露、水土流失、沙尘飞扬。同时,矿产冶炼产生的大量废气和粉尘,影响了村里的空气质量,虽然产业园采取了一定的补救措施,但要实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

3、配套设施不完善,标准有待提高。近年来,这些试点村虽然解决了村道硬化、自来水入户、河堤治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问题,但建设规模偏小,标准普遍不高;尤其是雨水污水分离处治、垃圾分类回收处理、饮用水源保护等方面还是一个空白,且没有预留出合适的建设用地,难以适应未来村情发展的需要。

4、缺乏配套措施和长效机制。试点村

“美丽乡村”的建设投入,主要来自上级项目资金,来源比较单一,资金链一旦断裂,后期建设和运转将难以为继。

三、推进永州“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美丽乡村”应该包含“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生活自乐、环境秀美、管理民主”这样的丰富内涵。就永州来说,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美丽乡村”,着重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村产业。一要大力发展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科学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流转,盘活土地财富,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二要依托种养优势,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特色种养大户,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将农村产品培育成农村产业,将传统农业提升为特色现代农业。三要发展乡村旅游业。大力发展集体验农业生产、农家生活、垂钓、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现代观光农业,发展农家乐。

2、加大扶持,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将政策、项目、资金向农村倾斜,抓好农村水、电、路、讯、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将农村公路建设纳入市级规划,逐年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农村公路路网体系。二是加强水利建设。充分发挥“五小工程”优势,抓好小型水库、山塘的兴建、维修加固以及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三是完善农村电讯信网络。提高农村用电质量,彻底消除通信通讯盲区。

3、挖掘潜力,形成强大文化聚集力。一要建设文化休闲工程。整合村级活动阵地、文体活动广场等项目,探索建设农民休闲健身活动场所,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二要挖掘和培育地方文化。通过组建小戏曲班子、民乐民调组织、红白喜事演绎组织等,积极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既丰富群众的精神世界,又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三要实施文化富民工程。积极融入文化改革,包装文化产品,努力打造文化产业。

4、创新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使“美丽乡村”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必须出台建管并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着眼长远、生态引领。即使是条件好的富裕村,也应有切合实际的长远规划,切忌为图眼前的经济效益寅吃卯粮。尤其是对青山绿水资源的保护,做到有序开发,渐次推进,使“美丽乡村”建设不是一阵风,而是实实在在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二是广集民意、顺应民愿。在村庄建设标准出台前,多方征求意见。特别是要与当地村民进行座谈,了解村民所思所想、承受能力和实际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不可好高骛远,也不搞简单复制,出现“千村一面”现象。三是量化标准、分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对分项工程标准进行细化,在基础建设方面要严格把关,确保工程质量,杜绝因质量问题造成后期维护成本过高或重复投资现象发生。四是建管并重,全面提高村民素质。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民技术指导帮扶和开展专项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农闲季节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寓教于乐,杜绝打牌赌博的陋习,实现“既富口袋也富脑袋”。(执笔人:周中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