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雅敏 汪继文 李光平
漫步神州瑶都,街道整洁,车行有序,一个个生态公园游人如织,仿佛如画里……
穿行百里瑶山,绿荫蔽日,鱼跃碧水,一处处奇山飞瀑令人陶醉,流连忘返似仙境……
这里就是湖南省第一个生态县——江华瑶族自治县。
实施生态战略
引领江华崛起
绿色生态,是江华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品牌,走生态型发展之路是江华的必然选择!2011年,县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以生态文明建设总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面实施“生态立县、民营活县、产业强县、开放兴县”战略,全力打造“神州瑶都、生态山水名县、旅游度假休闲胜地、新兴工业县、绿色农业基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转型发展、科学赶超,我们一定要走出一条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共赢的发展之路。”县委书记罗建华的话铿锵有力。奋力建设全国民族经济强县,加快推进美丽江华建设,使江华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景更美,人民更幸福!
县委、县政府将全县划分为“生态旅游发展区、绿色农业发展区、城镇(商贸)工业发展区”三大功能区,分区块规划布局和发展相应的生态产业,着力建设生态家园、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全力打造生态名县。提出5年内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的战略目标,县委书记罗建华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县长龙飞凤任执行组长,县四套班子全体领导参与,全面分解落实生态县建设目标任务,并将生态创建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纳入责任单位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乡镇部门协作、全县人民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和“上下联动、城乡同治”的工作格局。全县上下掀起了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热潮。
2011年以来,先后获得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快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全国民族教育先进县、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平安畅通县等荣誉称号;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县城、涔天河国家湿地公园、潇湘源国家水利风景区、大龙山省级森林公园、中国观赏石之乡等生态文明建设品牌。
绿色产业
助力实现绿色GDP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江华虽然是国家级贫困县,但全县上下坚持绿色发展的道路始终没有改变。牢牢把握高效生态定位,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重点抓好节能环保项目、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建设,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产业体系。
生态好、水质好、空气好,江华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全县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倡导不使用化肥、不使用农药、不使用饲料添加剂,着力生产绿色安全、附加值高的有机农产品。成功创建了全省首个省城外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全县已建成50万亩优质稻、20万亩优质玉米、10万亩优质蔬菜、8万亩优质水果、6万亩优质烤烟、3万亩优质茶叶、3500万袋优质食用菌等一批绿色农业基地。培育农业产业专业合作社91个,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34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全县“三标一品”农产品基地面积达16万亩,“三标一品”农产品认证55个,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6个,通过有机食品认证12个,“瑶山雪梨”、“江华苦茶”、“同丰大米”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称号。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纷纷进驻江华。温氏集团投资3亿元建设生猪养殖加工和饲料加工基地,年出栏生猪将达50万头,全县农民每年可增收1亿元。全国最大的水果种植深加工企业杨氏果业入驻江华,流转土地6万亩,投资6亿元建设果园基地和水果精深加工厂,打造特色水果产、供、销一条龙产业链。绿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全县农民增收。2013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234元,增长11.2%。实现1.1万人脱贫致富。
生态工业蓬勃发展
建设“生态型、规范化、花园式”工业园区,打造现代化的山水园林生态工业新城。目前,江华县工业园区“一区三园”规划面积53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30平方公里,园区绿化覆盖率45%以上。引进生态工业项目,凡是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一个不上,凡是“三高”企业一个不引。依托自身生态资源优势,成功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目前,已有中国五矿集团、中国稀土公司、中国风电集团、安徽海螺集团等14家上市公司和集团在江华投资兴业。投资15亿元的海螺水泥,一期日产4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已100%达产,实现年产值6亿元。投资1亿元的海螺塑编项目第一条生产线已竣工投产,实现年产值2亿元。中国风电集团投资30亿元的风电开发项目,近期可全部并网发电。卓业电子、五矿稀土、正海磁材等一批工业项目今年上半年将陆续竣工投产,预计可新增工业产能50亿元。新引进的九恒集团、拥城电子、鑫晖源电子科技项目都是高科技企业,建成后年产能可达30亿元,可解决近5000人的劳动就业。
专门设立江华高新技术矿冶循环经济产业园,重点发展上规模、低耗能、轻污染、高效益的项目和产业。该园区龙头企业坤昊实业,投资15亿元的矿冶循环经济项目,是以低品位、难处理、多金属共(伴)生矿矿产资源为原料的资源循环综合利用项目,年处理低品位矿150万吨,利用水淬渣生产矿渣微粉60万吨,回收稀贵金属5000吨,利用装机余热余压发电36MW,真正实现了节能降耗、变废为宝、绿色循环和工业“三废”零排放。整个项目年产能达50亿元以上。
生态江华已形成了矿冶循环精深加工、稀土新材料、新型环保建材、绿色能源、绿色农林产品、生物医药、轻纺服装和高端电子信息等8大产业,每年工业投入10-15亿元,将新增工业产能30-50亿元,实现传统工业向生态型新兴工业的转型升级。
全力打造美丽生态家园
虽然坐拥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江华人一直描绘着一幅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画卷。
高起点规划建设新城区。通过先策划后规划再计划,高起点规划了县城新城区,拓展20平方公里。新城区建设一片,清理一片、绿化一片,再造了一个山水人文新城。近三年共计投入20多亿元,完善城市路网和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建成瑶族图腾园、江华大道为骨架等城市标志性工程,实施了7条城市主干道“白改黑”工程,改造城市次干道和背街小巷17条,新建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和空气自动监测站等环保设施。
高标准实施城市绿化工程,全力打造国家园林县城。建设了11.3公里城市森林绿道——瑶都大道,县城内13个森林公园、7个水上公园、5大水系建设全面推进。121个单位实施了机关院落花园化建设,拆除围墙1050米,拆除临街门面127间。有4个单位评为“全省文明单位”,42个单位评为“市级园林式单位”。
营造了一个“城在山水中、房在树林中、人在图画中”的优美环境。
大力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行“户收集、村分类、乡运转、县处置”的垃圾处理模式,每家每户都有垃圾桶,每个村都有垃圾池,每村都有保洁员,每个乡镇都有垃圾中转站。每月评比“三佳单位和三差单位、三佳乡镇和三差乡镇”。
大力做好“三清五改”,农村环境“脏、乱、差”彻底改变,随处可见的“招呼站”、风雨亭,展现出环境优美、庭院美化、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气象……
如今的江华,天蓝、地绿、水清、人和、民富、业兴,良好的生态环境正转化为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江华人民正在以美丽生态促江华崛起的大道上豪迈前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