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润辉)近年来,零陵区黄田铺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以提高群众的文明素质,改善农村社会环境为目标,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2013年该镇财政收入达到105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00元。该镇先后荣获全市平安乡镇、全市科学发展示范乡镇,省级创先争优示范点、全省首届“魅力乡镇”等殊荣,日前,被评为“全市文明镇”。
完善创建机制
丰富创建载体
在创建文明村镇过程中,该镇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镇长任指挥长的创建指挥部,制定下发了《黄田铺镇“争创”工作实施意见》、《黄田铺镇争创文明村镇工作基本指标分解》,提出了具体、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创建工作目标和实施步骤,严格按照“谁牵头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丢分谁负责”的原则要求,将创建内容定标准、定部门、定领导、定任务、定进度、定责任,层层分解,虚功实做,变“软指标”为“硬任务”,由“小旋律”为“大合唱”。镇党委、政府还把创建文明村镇工作与一年一度的目标考核紧密结合,与经济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奖惩,实施了《黄田铺镇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年中年终实施考核办法》、《黄田铺镇文明创建工作任务分工和考核评分标准》、《黄田铺镇文明创建门前三包责任制实施办法》。对文明创建工作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镇文明委、创建指挥部每月召开一次调度会,部署调度创建工作,对创建工作进行指导和协调,研究制发整改通知,实行督查暗访通报,不断加大督查、整改力度。从而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精神文明创建的良好局面。在此基础上,该镇突出以人为本,着力提高群众素质,组织广大村民认真学习和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及文明创建的目的意义。先后出宣传板报总计53期,张贴标语700余条,悬挂宣传横幅50余幅、大型固定标牌12处。加强镇村文化设施和文体队伍建设,不断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民树立新风,破除陋习,远离迷信,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深入开展“文明村”、“文明站所”、“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的创建工作。目前,全镇共有区级“文明村”14个,“十星级文明户”203户、“五好文明家庭”142户。
突出科学规划
夯实创建平台
黄田铺镇党委、政府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适时提出了“三镇一街”的社会经济发展思路,制定并下发了《黄田铺镇2010-2015年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镇政府不断加大创建投入,近年来,共投资1000多万元,修建水冲式公厕1座,修建镇区4公里路灯86盏,扩建四条新街约6公里,修建集贸市场840米的水泥路面和2400米下水道。同时成立环卫队,逐步解决了集镇“脏乱差”问题;成立了城管中队,解决了城镇范围内乱停乱放乱摆乱搭等现象。在区委、区政府的全力支持下,首期占地面积60亩,投资800多万元的农民生态公园黄田铺镇常青公园修建工程现已全面竣工并向群众开放,成为全市首家乡镇公园。
注重典型引路
发挥示范作用
该镇把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重点加强鹧鸪岭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建设,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抓手,投资近1500万元,铺设了21公里的水泥路面,17公里的自来水管网进村;清理淤泥1000多立方米;拆除村内土草房、危房1600平方米;新建卫生厕所80个、垃圾池13个。通过整治,实现了道路硬化、庭院洁化、环境美化。农民住宅新区一期工程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住房模式、统一招标施工、统一基础设施、统一房屋价格”的原则开展新区建设工作,总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的6套农民住宅已拔地而起。2010年,鹧鸪岭村被命名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鹧鸪岭村的示范带动下,全镇各村纷纷效仿,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该镇镇容村貌焕然一新。
实施科技兴农
打牢经济基础
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加强农业先进科技的宣传,大力推广脐橙、西瓜移栽技术,加大猪牛品种改良力度,开办林果、园艺、养殖、栽培等科技培训班,培训人数达到8200人次。2012年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公司+农户”,总投资近2亿元的广东温氏永州养猪有限公司建成了年出栏40万头的养猪基地,仅此一项,将为全镇带来人均1000元以上的收入。2011年镇里积极实施了绿色黄田铺工程,在124公里的村组公路两旁栽植树木60万株,折合林木占地面积20.4公顷;在“三边”植树3.1万株,义务植树5万株;幼林抚育450亩,育苗100亩,农业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