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我市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机制纪实

2022年02月28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编者按:我市每年有近100万人在外务工,常年在外务工的流动党员超过1万人。近年来,我市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与服务,通过“单独建、依托建、挂靠建、联合建”等方式,成立流动党支部74个,党总支2个,流动党委4个,管理服务流动党员14000余名,形成了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的良好局面,受到了上级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好评。

本报(通讯员尹祖文)近年来,我市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多,流动党员难发现、难管理、作用难发挥等问题,注重强化组织覆盖,完善服务体系,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有效加强和改进了流动党员管理。

强化组织引领,强基础、促共建,为流动党员“建家”。我市坚持强化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和引领作用,在外出人口集中的地方,按地缘方式建立流动党组织。一是动态管理流动党员。在县区、乡镇两级分别设立“流动党员管理办公室”和“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选配专职党员干部管理流动党员,对流动党员做到“四个清楚”,即家庭情况清楚、流动地点清楚、从业状况清楚、联系方式清楚。同时,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册、联络卡、去向告知书”的“一册、一卡、一书”制度,并对其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完善对流动党员的动态管理制度。二是选准配强支部书记。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流动党组织能否建得起、稳得住,关键要有一个好的党组织书记。在调查摸底过程中,按照政治素质好、社会责任心强和群众工作能力强的标准,注重挖掘和培养专兼结合的组织带头人。工作中,注重打造梯队,即把服务站志愿者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志愿者培养成党小组长,把骨干党小组长培养成流动党支部书记。同时,给予流动党支部书记在政治上、经济上享受村支部书记同等待遇,参与各项评先评优。2011年6月,蓝山县驻东莞市企业联合党总支书记雷建基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三是推进两地共建共管。针对流动党员的“双重身份”,方便其就近融入流入地党组织,我市与大部分流入地党组织签订了“共建共管”协议,推动两地“信息共享、组织共建、活动共促、服务共抓”。新田县与广州市花都区探索出“新田-新华”双向共管模式,花都区新华街道在新田县驻花都区流动党委设立了社会管理综治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站、就业保障服务站等9个社会组织,并与新田县综治办、司法局、人社局等部门实行职能对接,实现双向互动、联动管理。2014年4月以来,花都区新田籍流动人员可以在新华街道本地直接办理新田县合作医疗、计生、身份证、驾驶证年审、法律援助等手续,极大方便了新田外出务工人员。

强化服务引领,搭平台、促创业,使流动党员“恋家”。在为流动党员建好家后,我市立足完善平台、专题服务,建立长效的流动党员关怀服务体系。一是服务“前方”,让流动党员顺心。按照“以党建促服务、以商会带协会”的思路,在外出人口集中的县市建立涵盖党务服务、法律服务、商务服务、计生服务、劳动服务五位一体的“流动党员服务站”。截至2014年7月,我市在广东东莞、珠海等地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5个。2013年,流动党员服务站为永州籍在粤务工人员办理落户手续3560余人,办理二代身份证2050余人次,帮助追讨工资19O余万元,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43件,受到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好评。二是服务“后方”,让流动党员暖心。为解决外出务工流动党员的后顾之忧,我市探索建立机关干部、社区志愿者与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结对帮扶制度。部分山区县组织部门实施了“山区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和“留守儿童有人爱,空巢老人有人帮”计划,有效地缓解了在外务工流动党员的后顾之忧。同时,全市各县区广泛开展打一个电话、发一个短信、寄一份资料、写一封信的“四个一”活动,了解流动党员的家属在就业、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困难并帮助解决。通过对流动党员“后院”的悉心关怀,促进了流动党员身心和谐和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三是服务创业,让流动党员省心。出台返乡创业优惠政策,主动搭建服务平台,让返乡创业人员享受外商同等待遇,对返乡党员在创办工商企业、建设种养基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协调解决,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同时,在流动党组织中开展为家乡“提供一条信息、引进一个项目、带动一方产业”的“三个一”活动,推动流动党员带头创业致富,致富之后带领家乡发展。2013年,永州籍外出流动党员牵线,帮助我市成功引进投资项目600余个,回乡自建、领办项目50余个,帮助近2万名富余劳动力实现再就业。

强化发展引领,抓机制、求长效,让流动党员“兴家”。为让“流动的家”与时俱进,发挥更好功能,我市注重对流动党员的自身培育发展,以机制创新来促进流动党员和流动党组织作用的发挥。一是完善流动党组织经费保障制度。按照“财政拨一点、党费给一点和党员捐一点”的原则,探索建立流动党组织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同时,倡导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发挥党建服务功能,增强流动党员“亮身份、比贡献”的主动性,积极为流动党组织的发展壮大作贡献。此外,注重严格规范各项经费的使用范围、拨付程序、监督检查等内容,确保经费用到“刀刃”上。二是加强流动党员的考核评价。全市各县区把流动党组织纳入全年党建目标管理考核,把流动党员纳入乡镇专项评议范围。乡镇每年召开党员大会、村“两委”每年召开党员群众民主互评会对流动党员进行专项评议,对党员外出流动期间参加组织生活、缴纳党费、遵纪守法,特别是维护社会稳定、致富帮富等方面情况进行考核,作出评议结论。通过民主评议,增强了流动党员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了他们的政治觉悟。近年来,蓝山县流动党员共为家乡修路、建学校等公益事业捐款246.6万元;其中2013年8月,为蓝山“8.16”特大洪灾赈灾募捐75.6万元。三是注重流动党员的学习教育。利用春节、“双抢”期间流动党员返乡之际,通过召开座谈会、茶话会和到流动党员家中慰问等形式,加强联系沟通,引导开展学习教育。同时,定期通过微信、QQ群、电子邮件寄发学习资料,为他们上党课、讲形势,指导他们开展党内活动。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蓝山县派人现场督导各流动党组织集中收看了省、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会、推进会,组织观看了《焦裕禄》等8部专题教育影片,先后向流动党员和党组织寄送发放学习资料3600余份、组织集中学习10余次、听取意见建议105条,赢得了党员和群众的称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