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轩
党的十八大提出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央的一系列“组合拳”,使我们充分地认识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以此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思想建设的重要任务,努力在推动科学认知、突出引领带动、强化道德教育、注重实践养成、坚持固化于制上下功夫,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打造品质活力永州奠定坚实基础。
一、在推动科学认知上下功夫
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必须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大力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的思想追求。一是抓舆论促引导,推动宣传认知。社会舆论往往会对公众形成强大影响力,导致公众心理趋同倾向,进而形成相应的社会风气。各种媒体作为大众舆论力量,要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把做大做强正面宣传作为根本要求,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发展脉络和实践要求,宣传核心价值观研究和实践的优秀成果和鲜活经验,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舆论强势。二是抓载体促转化,推动情感认知。着眼于强化道德建设,立足于人们的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广泛搭建多种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勤于参与的平台载体,深入开展各种主题道德实践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入开展专题宣讲、微型党课、主题演讲等形势政策教育活动,通过解读惠民政策、诠释惠民举措、展示惠民成果,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温暖、体悟到巨大成就、共享到改革成果,从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三是抓文化促渗透,推动思想认知。充分发挥以文“化人育人”的积极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引导艺术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题材,创作并演出一大批贴近生活、贴近民众、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从思想上感染和鼓舞群众。加强公益性和基础性文化设施建设,广泛开展诸如“欢乐潇湘”、“道德之乡讲道德”、“永州骄子”评选等主题群众文化活动,运用多种形式形象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二、在突出引领带动上下功夫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关键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广大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和带动党风、政风、民风,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以人格力量感召群众、引领风尚。一是做学习上的先行者。古人云:“论先后,知为先”。党员干部带头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首先要解决好理论上清醒、信念上坚定的问题。要把学习核心价值观摆在首要位置,带头先学一步、学深一步,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核心价值观一系列文件、会议精神,提高党性修养,涵养道德品行,自觉做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守护者和建设者。二是做亲民上的示范者。勤政为民,敬业奉献,是党员干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和生动体现。广大党员干部要放下架子,沉下身子,甩开膀子,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走进基层、走进困难、走进矛盾,真心诚意帮助群众解其所盼、助其所难、除其所忧,办其所愿,带头践行好核心价值观中的为民思想,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全社会。三是做道德上的践行者。从一定意义上讲,官德引导着民德,官风决定着民风。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平和精神风貌直接影响和带动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因此,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改造世界观,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和人格力量引领社会风尚,引导整个社会广泛形成讲道德、重修养、尚清廉的良好氛围,推进全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
三、在强化道德教育上下功夫
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群体意识的形成,离不开教育和引导。必须把核心价值观作为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一以贯之、持续推进,使核心价值观在人民群众中入心入脑、深深扎根。一是抓好学校教育。把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学校建成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把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融入各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考试评价之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大力开展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校园文化活动,形成良好校园文化环境。二是重视家庭教育。家风是无言的教育,家教对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养成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变为贴近学生的具体要求和实际行动。把家庭当作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加强以孝亲敬老为基础的家风家教建设,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三要创优社会环境。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为未成年人创作优秀文化产品,定期为少年儿童推荐优秀读物,让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人物形象影响他们的内心世界。加大典型宣传力度,发挥先进榜样的示范效应,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
四、在突出实践养成上下功夫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知行统一、重在实践养成,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接受它,最终达到内外兼修、表里如一的境界。一要以强有力的执行力推动践行。坚持细处着眼、化巨为细,进一步把相关要求细化到具体的目标措施、公约守则、岗位规范等方面上来,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人言行举止的“行为罗盘”。坚持小处着手、以小见大,通过设计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载体,聚小成为大成、促量变为质变。坚持实处着力、虚功实做,做到经常抓、长久抓,并注重用刚性制度树立道德公平、引导价值判断、规范行为取舍,引导各方面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实践的良好格局。二是以颇具特色的活动推动践行。只有把核心价值观融入贯穿到各种特色活动中,才能在全社会营造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要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人们在实践中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要充分利用重大节日、重大活动,开展面向大众的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必要的礼仪活动,让人们更好感悟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和要义。三是以强有力的手段推动践行。紧紧抓住与人民群众生活关联度高的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服务、公共秩序这三个重点,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充分运用舆论、经济、法律等手段,使遵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褒扬和鼓励,使伤风败俗的丑恶行为和激起公愤的缺德现象受到遏制和惩戒,形成社会压力。
五、在坚持固化于制上下功夫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在体制机制上进行顶层设计。要通过建立和完善融入机制、创建机制、示范机制和考核机制,为践行核心价值观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一是建立融入机制。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融入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国民教育过程中融入核心价值观的规范要求,逐步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个领域、行业、部门的具体职责中,增强制度落实的可操作性。二是建立创建机制。探索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长效创建机制,包括完善创建职责、创建经费、创建活动、创建载体、创建设施等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长期开展。三是建立示范机制。坚持典型引路、典型带动,完善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个人、典型单位的推广、宣传等示范机制,引领社会各层面积极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四是建立考核机制。通过立法、执法、司法促进核心价值观的知与行,建立多层次的督促考核机制,即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单位、不同个人提出相应制度性要求,用法律手段规范人们日常行为,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让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惩戒。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