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逐梦沃土

2022年02月28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宁远县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纪实

□本报记者 邹鹏轩 通讯员 欧阳友忠 欧阳昌顺

九嶷山下,稻浪滚滚;泠水河畔,绿意盎然。一条条笔直平坦的机耕道伸向远方,一道道坚固的水泥沟渠阡陌纵横,一片片整齐的农田林网枝繁叶茂,一个个产业园瓜果飘香,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田园画卷。走进宁远县农村,随处可以感受到农业综合开发带来的可喜变化。

宁远县是湖南粮食生产大县、现代烟草农业整县推进试点县、小农水建设重点县,地貌类型多样,境内四面环山,山丘面积占63%,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条件差。针对这一现状,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宁远县以区域为重点,紧扣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两大主题,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全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项目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建设,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1989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各类开发资金2.5亿元,完成项目区建设近30个,改造中低产田34.23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38.1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1.31万亩,新增灌溉面积4.63万亩,项目区农民纯收入增加0.42万元;投入产业化多种经营资金980万元,扶持龙头企业及合作社12家,为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突出精准扶贫

“以前零散的菜地效益差,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整合成大片开阔良田后,蔬菜的产量有了很大提升。”宁远县湾井镇朵山村黄大爷背着锄头来到家门口的菜地旁满是喜悦。

宁远县积极探索农业综合开发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的新路子,为脱贫攻坚顺利推进保驾护航。针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短板,该县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规划设计时,重点向贫困村倾斜,通过改良农田、硬化道路、兴修水利等项目建设,为贫困村农民增收、农业增产打下坚实基础。切实加大农业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扶持农业综合项目龙头企业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运作模式、“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与农户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嬗变。同时,积极引导贫困地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在产业规划、项目选择、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指导,对贫困地区创新创业农业项目,在项目申报、资金安排上给予重点支持,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增收致富。

在土地综合治理项目中,宁远县紧盯藏粮于地这个中心,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所实施开发的26个项目区,涉及12个乡镇、489个村、50.8万人,完成土地治理面积38.12万亩,其中改良中低产田34.23万亩,造林7.6万亩,硬化主输水渠852条856.18公里,修建机耕道301.12公里座。

如今,通过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土地治理成效凸显,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已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电配套、旱能浇、涝能排的农业生产新格局。通过项目建设,过去望天收的低产田得到改造,“看得见,肩挑手提走半天”的耕作方式得到改观,现代农业的格局初步形成。

助力乡村振兴

宁远县以农业综合开发为抓手,持续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力促产业兴、农民富、农村美的乡村振兴目标实现。

该县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区域开展土地整治活动,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建设形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农田。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建立“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运行机制,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连接,带动农户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形成区域优势产业集群,实现农业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利用“互联网+监督”平台,紧紧围绕项目资金“钱从哪里来、花到哪里去、干了什么事、效果怎么样、有没有问题”这条主线,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情况和资金的拨付使用发放情况进行公示,切实保障群众知情权和监督权,力促乡村振兴落地。

以清水桥镇晓塘铺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例,项目涉及刘家坪、桐子坪、上龙盘、枫岩脚、上马石、晓塘铺等17个行政村,工程自2015年9月动工兴建,总投资1442.0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11万亩,新建拦河坝8座,衬砌渠系工程14条,长5.42公里;新建整修机耕道33条,长14.35公里,开展技术一期培训200人次,推广种植超级杂交稻200亩。不久前,记者一行在晓塘铺项目基地看到,耕地平展,道路纵横,灌渠通畅,一派丰收景象。“如今,项目区稻田实行烤烟——糯米高粱两茬轮作,每亩可增收4000元。”村负责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不仅仅改善和提高了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和生产能力,也为农业新技术新手段的运用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土地向大户集中,优良品种、科学技术走进农家,先进农业机械被广泛运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农业科技基地和示范户。

唐俊林主任主持会议研究产业化工作

服务主导产业

建设全面小康,农民增收是关键。谈到农业开发项目实施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农开办主任唐俊林如数家珍:“这些年,宁远农业综合开发牢牢抓住服务主导产业这条主线,推动了林果业、棚栽业、养殖业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显著增长。以鑫农淮山种植合作社为例,投入农发资金70万元,帮助改建淮山种植基地1000亩、支架设施1000平方米,修建了灌牌水沟1000米、蓄水池10口、道路1500米,购置设备33台套,培训技术500人次,辐射带动了周边200户群众发展淮山种植1000亩以上,户均增收3万元。”

宁远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既不能走“以粮为纲”的老路,又不能“重钱轻粮”,无视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如何把基础设施建设与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有机结合,将粮食稳定增产与农民持续增收协调统一?

面对时代考题,宁远沉稳应对,用责任和担当、勤奋和努力,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

根据县情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面向粮食主产区和其他优势特色产区,服务主导产业。

做强做优传统产业。集中资金重点投入水稻、烤烟、蔬菜等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做强做优传统产业夯实基础,形成了“烟-稻-菜”农业循环种植新模式。

提升科技开发水平。围绕主导产业提升科技开发水平,提高项目区群众的科技素质。以科学测土施肥为主题,帮助项目区群众测土施肥,科学种田。在项目区开展集中办班、田头指导、现场观摩等多种培训活动培训,示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同时在项目区建立新品种示范区,对项目区种植的落后品种进行全面改良。

据统计,宁远近五年投入主导产业的资金达770万元,水果、蔬菜、油茶、猪牛养殖等一批特色主导种植业和养殖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太平、冷水的辣椒、淮山、葛根、柑橘种植已辐射到全县,水市舜天恒禾的肉牛养殖,成为全县主导产业一桢精美的名片。

培植企业发展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两个着力点和出发点之一。

宁远从实际出发,把相当一部分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用于扶持有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有区域特色和市场前景、有一定规模和科技含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根据地方特色、市场需求及农业结构调整规划,扶持有发展潜力和较高经济效益的一般产业化经营项目,重点支持具有自身优势的水产养殖和加工,建成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2011年至2018年,全县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产业经营项目资金980万元,用于扶持种植业、养殖业及农产品加工,建设大规模的优质水果经济林基地、优质蔬菜基地,发展畜禽养殖业,有力地推进了宁远农业产业化进程。目前,宁远农业产业化企业的数量和水平都有较大的提升,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在其中起到了自身独有的作用。

在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宁远农业综合开发坚持扶龙头、抓品牌、促规模,推进基地和示范园区建设。近年来,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先后选择性地扶持湖南省舜天恒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鑫农淮山种植专业合作社、鸿鑫养牛合作社、合丰野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一批有规模、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

宁远把能否辐射带动农民增收作为基本要求,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努力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如湖南省舜天恒禾的肉牛养殖,合丰野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新农淮山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辣椒、萝卜、豆角、芥菜、淮山及葛根的种植和加工,真正起到了“一个项目带动千家万户”共同致富的辐射带动作用。

为培植企业发展,宁远还坚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先后建成了九嶷山兔、脐橙、金银花、野山椒、淮山等五大产业集群,打破了宁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标准低的的格局。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面向未来,宁远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在县委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创新机制,加强管理,不断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水平和效益,在广袤的宁远大地上绘就了一幅丰收的新蓝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