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时间消费:且干且慢且珍惜

2022年02月28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最近最热的话题是什么?是时间。“时间都去哪儿了”的话题不仅上了电视节目,还编写了歌曲,出了书,让大家一块回忆走过的时间与经历过的难忘时光。就像歌词唱的,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多少话,藏进了满头白发……

时间在斗转星移的空间里慢慢流动,钟表的指针虽然可以回到起点,却已不是昨天;时间在学习和工作中慢慢消耗,生命的年轮虽然在一圈圈转动,却已回不到童年;时间在经济社会的竞争中慢慢消费,资源的消耗虽然可以用数字说话,却已一去不还。

其实,形容时间的成语很多很多,形容快的不少,如光阴似箭、时光荏苒、只争朝夕、斗转星移、争分夺秒、稍纵即逝、似水流年、快马加鞭、一刻千金……而形容笃定、淡定的成语也不少,例如从容不迫、安步当车、绰绰有余、踌躇满志、不紧不慢、进退自如……但与时俱进更让人喜欢。在干中腾飞发展

时间都去哪儿了:在只争朝夕中国家巨变,经济腾飞。中国经济建设的步伐有目共睹,尤其是改革开放的30多年让中国经济插上了翅膀,中国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越来越显示自己大国的重要地位。“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不只是在伟人豪迈的诗句里,而且就是发生在我们的眼前,腾飞的30年,当航天人把一次次载人飞行写入世界航天史和中国历史的史册,当威武的中国航母入编乘风破浪在祖国辽阔的海疆,当蛟龙与潜龙交替在深海遨游,当最先进的海洋科考船驶出港口,当高峡平湖的三峡大坝矗立在长江上,当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当一条条高铁贯通南北,无不显示了中国科技、国防、军事等方面的强大实力;而加入WTO、成功举办了第28届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等都让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时间都去哪儿了:在斗转星移中城市在变,乡村在变,生活在变。城市变大了,变得更好看了,路宽了,车多了,高楼林立,商铺遍地,一座座现代化的城市矗立在中国大地上;乡村变美了,变得更温馨了,高产了,钱多了,设施齐备,交通便利,一个个现代化的城镇崛起在中华沃土上;生活变好了,变的更富裕了,街美了,花多了,抽象的雕塑点缀着城市的景象,繁忙的地铁运载着百姓的希望,绵延的车流开启着民族的梦想。大学梦圆了,楼房梦圆了,家庭轿车梦圆了,出国旅游梦圆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在似水流年中家庭在变,生活在变,在孩子慢慢长大,父母慢慢变老的同时,当蛤蜊油、友谊雪花膏、搪瓷缸子等成了老物件,当粮本、布票、工业券等成了收藏品,我们感慨生活的巨变,而“大萌子和老爸的30年”只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的一个缩影。流走的是时间,留下的是记忆,留存的是业绩,我们无愧地回答对得起你。在慢中珍惜资源

时间都去哪儿了:在快马加鞭后,我们是否该有片刻歇息,哪怕不是站,只是慢也好,给跋涉的脚步多一次休息的舒缓,给疾驶的车辆多一个保养的套餐,给应变的思想多一些思考的空间。

最近,人民日报刊登题为《从容哪儿去了》的文章时,提到了“中国式着急”,不知从何时起,“快节奏”已经无法形容我们的生活状态,“着急”似乎更能描述大多数人活着的方式。有人说这是时代使然,生活越现代化,烦躁情绪就越重。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一生都在数字的追逐下狂奔,至于内心的感受、情感的需求,只能忽略不计。更多的人认为这是转型时期特殊的发展阶段决定的。

文章还提到,如今国人已经认识到这一切,正自觉开启让自己放松下来的“慢模式”,慢递、慢写、慢生活正走近国人。

记得多年前,人们在谈到京剧为何振兴难时就提到京剧唱腔中的慢板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节奏;可就在几年前,当苏锡常再提慢生活的方式时,首提的就是在听昆曲中传承当地文化,吴侬细语加上绵绵情趣,除了沧海桑田的600年,更多的是留点时间在品茶与听曲后的思考,历史留下了江南的美景,后人在继承与传承中该留下什么?做些什么?

老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功,思考就是磨刀的时间,办急事时需要刻不容缓,但有些长远之计还需要适当用下“缓兵之计”,缓,不是不作为的遥遥无期,而是不做千秋罪人,不当昙花一现的“萝莉”。

中国是资源的大国,但同时又是人均资源的小国,我们在问时间都去哪了的同时也该问问资源都去哪了?我们是否珍惜了人均不足的宝贵资源?

既然美好的时代与我们不期而遇,我们就不该枉费日月。如何让老一辈给我们留下“青山不改,绿水长流”的基业永存,我们在为这份基业多留些绿荫与清水的同时,除了干,还应该多一些“慢”消费的思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