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奋蹄蓝天下——江华经济开发区快速发展纪实

2022年02月28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科学定位:绘就工业强县梦想

江华素有“杉木之乡”、“绿色宝库”之称,也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这些头衔令人自豪。然而,在市场经济的滚滚洪流中,江华工业基础薄弱的短板逐渐显现,农业财政独木难支,经济落后一时成为江华的代名词。

面对发展的尴尬境遇,工业强县、园区突围的种子在江华执政者的心中萌动:“工业崛起,是江华人民共同拥有的梦想,没有工业的强大支撑,就没有江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生就业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更谈不上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县长龙飞凤如是说。

如何发展江华工业?江华从上到下围绕科学发展、健康快速发展进行了空前的大讨论,全县各级各部门打破“恐高”思想、消除“怕快”心理、克服“畏难”情绪,敢与强的比、敢向高的攀、敢同勇的争、敢同快的赛…… 

“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发展工业和园区的思路在江华迅速形成共识。从此,江华开放的视野越来越宽,开放的脚步越来越急促,开放的内涵越来越丰富。

2006年,江华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全县设立“一区三园”集中发展工业,承接产业转移,加速推进全县新型工业化。于是,湖南江华经济开发区横空出世,呱呱诞生。

江华“转”与“赶”的交响,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合弦,创造了稳中求进、又好又快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焕发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砥砺前行、后发赶超的激情。

风雨与彩虹相伴,耕耘与收获相随。几年时间,江华经济开发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迅速崛起。

目前,园区开发面积达11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到了42家,其中规模企业26家,中国五矿集团、中国稀土控股、安徽海螺集团、山东正海集团、中国风电集团、香港锦艺集团、新加坡泰山科技集团等一批批上市公司相继落户江华经济开发区,培育了稀土有色金属、矿冶循环经济、新型能源、电子信息四大产业集群。

与之呼应的,是一连串接踵而至的厚重荣誉:去年上半年,全省107家省级以上园区综合考评,江华经济开发区排名32位,并先后荣获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永州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先进园区”,力争到2017年,园区面积扩展到25平方公里,落户重大项目100个,实现年产值500亿元以上,全面达成“用全县1%的土地,创造全县80%的产值”的目标,跻身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很多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江华做了;很多过去认为难以达到的目标和愿景,现在江华如期实现、并超额完成了。”江华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廖素青阐述说。

做强平台:筑巢引凤积蓄势能

有人说,市场经济是一个候鸟经济,哪个地方的环境适宜,投资商就飞到哪里。

江华的决策者很清楚这个道理,针对江华区位、交通、资源等等的先天不足,江华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扬长避短,攻坚克难,做好、做实、做暖软环境。

做大园区平台。工业强县,园区唱主角,江华坚持经营城市的理念,按照建设特区的模式,围绕打造国家级产业园区的目标,高起点、大力度推进园区建设。据统计,7年时间江华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近20亿元,完成了水电路讯等“六通一平”,拉通了“三纵四横”的路网骨架40多公里,实施了“绿化、美化、亮化”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厂房49万平方米、配套员工住房

12万平方米,使园区开发面积达到了11平方公里。

江华园区建设目标明确,路径清晰,投入之大,效果之佳,在江华的发展史上前所未有。如今,江华工业的版图上,一区三园初具规模,互为呼应,自成体系,经开区犹如一驾急驰的马车领跑江华的现代工业。

夯实交通平台。从2012年起,江华打响了全县“交通三年大会战”

攻坚仗,计划投入22亿元建设一批城市和出县大通道。目前,累计投入7亿元,先后建成了瑶都大道、城北大道、滨江大道,改造了207国道路基桥涵工程,7条旅游公路和沱江大桥、古芝江大桥和大林江大桥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之中……

上述交通基础设施的相继开工及建成,缩短了江华与外界的时空距离,江华同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粤海后花园的优势日益凸显。

做美城市平台。从2011年起,江华采取“两置换、两保障、两转换”的征地模式,一次性征地1.2万亩,用于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以创建“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级生态县”为载体,先后斥巨资开展城市基础设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实施机关院落花园化和拆围透绿工程,26个单位通过了市园林式单位验收;启动了13个生态公园、7大水面和5大水系建设;投资10亿元精心建造“神州瑶族文化园”。

置身江华,处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高耸的塔吊直指云霄,就像一支支如椽巨笔,浓墨重彩地描绘着江华最新最美的图景:

广场楼宇错落有致,高档气派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绿树、雕塑点缀其间,宜居、宜业之城呼之欲出。

做活融资平台。为筹措更多的园区建设资金,破解项目建设难题,江华采取向上争资、招商引资、银企对接等措施,创新融资渠道。仅去年,全县向上级争取项目到位资金1.3亿元,总贷款额为384853万元,实际利用外资8775万美元。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江华通过良好的融资平台为园区建设蓄能聚势,为项目落地、开花结果、产业集聚源源不断提供财力支撑。

全力引凤:拉动经济腾飞“引擎”

经济要发展,项目建设是关键。作为江华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江华经济开发区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全县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引擎”,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菜单”和开放活区的第一举措,真抓实干,常抓不懈。 

产业招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政策引导、环境营造、平台搭建和信息服务上,企业家则充分利用良好的行业关系网,围绕产业配套吸引上下游客户来江华投资。坤昊实业落户江华不久,就先后引入了碳化钙、超细高炉矿渣粉等三家下游企业入驻,还有海螺水泥、卓业电子、五矿稀土、中国风电等大型企业以商带商,形成了“引进一个、建好一个、带来一批”的连带效应。

以诚招商。一直以来,江华县特别注重以诚招商,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实行领导带头招商、分队招商、以商招商。2012年以来,县级领导积极带头承担招商任务,主动出击,带领小分队赴江苏、福建、云南、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多次开展招商活动;同时还邀请了晋江企业家投资考察团、东莞企业家投资考察团、中山企业家投资考察团、香港企业家投资考察团共60余人到江华考察,现已有石材城、陶瓷城、食品加工园三个产业达成意向,总投资将超过20亿元。

全民招商。为招好商、招更多商,江华还专门出台了招商引资奖励办法,鼓励全党、全民招商。去年,全县共新签约项目56个,其中外资项目4个,总投资额4.5亿美元;内资项目52个,总投资额58.2亿元;上亿元的项目13个。

为保证项目质量和档次,经开区对项目入园设有严格的准入“门槛”,所有拟入园项目必须经过经开区管委会考察、初审和项目评审委员会评审后,方可签约落户。在严把项目入口关上,坚持“三个不进”,即投资规模小、投资强度低的不进;附加值低、税收回报不高的不进;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不进,做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2011年更是明确规定,进入园区企业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与环保要求,投资强度不低于100万元/亩,招商引资逐步向“招商选资”和“选商引资”转变,入园项目的品质和规模大幅提升。

重商、亲商、扶商,引来客商满堂。目前,全县共有规模工业企业41家,年产值达45.14亿元,年利税4亿元,撑起了工业强县的一片蓝天,舞活了县域经济一池春水。

优质服务:清除产业聚集屏障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像对待亲人一样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像做自己的事一样尽心尽责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江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邓铁成侃侃而谈。经济开发区积极担任园区的保姆,企业的门卫,为产业聚集扫清障碍。

优化政务环境。进一步清理审批事项,精简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审批节奏,提高审批质量。重点取消和废止“越位”审批,调整和归并“错位”审批,规范和完善“缺位”审批。对重大项目视情况实行“一事一议”,加快项目建设速度,降低企业营运成本。

强化管理服务。园区立足品牌服务和特色服务,对入园企业审批手续实行“全程代办”制度。前来园区投资的客商,其立项、征地、建设规划、工商税务登记等手续均可由管委会代办。属本县办理的,在5个工作日内办妥;属县以上部门审批的,在5个工作日内报批。严格推行和落实检查准入、税外负担登记和“两卡一牌”(即测评卡、收费卡、招商引资企业牌)制度,未经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入企业检查收费。对擅自乱处罚、乱摊派、乱收费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纪委、监察局追究单位主要领导及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加大用工扶持。园区着重从健全劳务市场、加强职业培训、设立奖励资金、实行目标考核等方面,有效保障企业用工需求。2013年,共为企业招收员工1000余人,目前园区累计用工1.6万余人。

大力培育企业。园区把培育企业做大做强作为夯实经济基础、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坚持整体抓优化、骨干抓膨胀、龙头抓跨越,激励、帮扶双管齐下,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园区建立了县级领导联系项目制度,规定每个项目由一名县级领导负责联系、协调工作;重点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挂帅、一个班子协调、一套全方位服务方案”的“四个一”制度,定期走访工业企业,对企业建设、生产中碰到的问题,做到有事即办、急事快办、特事特办、难事帮办,保证“围墙内不干预,围墙外全负责”;对企业实行动态“星级”管理,对纳税、出口创汇、创牌扬优和带动园区发展作用突出的企业及负责人给予重奖,极大地激发各企业比着干、求发展、上规模的士气。与此同时,还出台了部门帮扶工业企业发展的办法,对20余家重点企业实行对口帮扶。2013年以来,各帮扶部门为分包企业协调解决各类事项多件,有力地促进了园区企业快速发展。

在忙碌的生产车间,江华海螺水泥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我们,“在这里我们不仅体会到县委、县政府的优惠政策,也深刻感受到了帮办单位‘一条龙’服务的巨大作用,在前期的工地临时用电、用水,建筑、规划许可,工商、环评、消防、质检等诸多工作中,帮办单位全程运作,变帮扶为‘帮干’,为项目业主解决了一切后顾之忧。企业建设期间,帮扶单位定期‘上门服务’为企业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切问题和困难,实实在在地帮了企业大忙。”

征程开启豪情在,蓄势腾飞何壮哉。工业强县,科学发展,江华一往无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