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摇滚音乐赋予史前神话新活力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观摇滚音乐剧《山海经传》有感□唐

摘要: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大禹治水...这些出自《山海经》的神话故事你一定耳熟能详。而如今,这些故事被搬上剧场,用摇滚、说唱和阿卡贝拉等等流行音乐的元素来演绎,构成一部华丽的音乐剧,令人耳目一新,赋予了这些上古神话新的活力。关键词:音乐剧;山海经传;摇滚乐

《山海经》是一部志怪古籍,原意为“山与海经过的地方”,全书共3万字有余,里面记载了先民们对于山川、民族、医药、祭祀等等方面的认识,也保存了很多包括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等流传至今的神话故事。2017年春,笔者负笈前往台湾师范大学交流学习,期间有幸观看了由古籍《山海经》改编,台湾著名导演、果陀剧场创始人梁志明教授导演的摇滚音乐剧——《山海经传》,华丽的服饰、生动的台词、琅琅上口的歌曲和风格多变的舞蹈为这些古老的故事增添了不少时代色彩。

《山海经传》是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行健先生所创作,他曾提到撰写这部剧时“不敢失真,故谓之传而非新编”,因此剧中内容是可考而非虚拟的,原剧本中的资料与文字均出自古籍《山海经》。然而《山海经》的内容和人物关系十分庞大,可见创作者花了很多精力用于整理这些庞大的故事结构,将情节去粗取精。音乐剧共分为16个场次,每一场次都在叙述不同的故事,因而整部剧没有明显的“主角”,每一幕甚至可以独立成篇,颇有些类似“折子戏”的形式。在这一各个故事中穿针引线的便是一位“说书人”,他最大的用处在于引导观众思维与视角,推进故事发展,从而将这些相互独立的故事用一种自然的方式串联成一个整体。

由于每一个场景和故事的独立性,也造就了整部音乐剧的音乐舞蹈风格十分综合而多变这一特点。例如在第一场次“天地玄黄”中,女娲这一角色便是带着一股大气的美声声腔来演绎她造人、补天的创举;第三场次“十个太阳”中饰演百姓的演员们则用四部和声的形式再穿插部分领唱以体现民众水生火热的状态;第六场次中“我要飞向东海”一曲则是以阿卡贝拉的形式演唱,表达了炎帝之女——女娃对于爱情的憧憬与向往,第二曲“天下”则是呈现典型的摇滚风格,刻画出蚩尤火爆刚烈的性格特征...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戏曲、曲艺、流行等元素融入于音乐当中。另外在舞蹈的设计上,也是加入了大量不同风格的舞蹈,例如在第一场次“天地玄黄”和第三场次“十个太阳”中的群舞场面呈现出现代舞的艺术风格,大量运用躯干和四肢的运动烘托戏剧氛围;第七场次“水中央”是全剧很重要的一首男女对唱,描写后羿与宓妃在洛水河畔邂逅的场景,舞蹈运用了芭蕾中的双人舞技巧,体现二人绵绵的情愫;第十场次“时也命也”着重描写了涿鹿之战,歌舞中可以看到非常多的京剧武打场面,其中“祝融”便是一个典型的刀马旦形象,在两军之中穿梭,十分出彩...同时在舞蹈设计上编者还融入了hip-hop、土风舞等元素,仿佛一个精彩的大集锦,等待观众一个个解锁。

音乐剧是一种始于西方的艺术形式,也成为了当代具有广阔前景的文化产业项目,如今美国百老汇和伦敦西区依然占据音乐剧文化龙头地位,德法音乐剧佳作接连不断,韩国音乐剧产业异军突起,在这样的环境下华语音乐剧想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音乐剧发展之路,也许最佳的办法就是在创作新故事的同时也不忘重新发掘那些属于我们的文化符号,将其放大、再创作,使得那些别人没有而我们却拥有的东西更加具有价值。虽然摇滚音乐剧《山海经传》的部分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还有可以处理的更细腻的地方,但观剧后我们不止可以反思到后羿由“神”变“人”后面对七情六欲的挑战、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的崇高与悲壮等等具有现实意义的议题,也可以让这一抹鲜活的摇滚音乐带我们重温这些从小听到大的神话故事,可谓是一部老少皆宜的音乐剧作品。

 (作者系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学生)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