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兵
在江华境内,沿潇贺古道一路南行,是一道南岭丘岗地带的自然风景线,也是一道历史人文风景线。宋朝时期,有好事者沿途遴选了个“江华八景”:阳华胜览、浪石清流、寒亭秋色、暖谷春容、奇兽虚明、洄溪寿域、秦岩深处、梧岭南屏。而这八景之中,三景与一个诗人有关。
一千二百多年前,他曾经到此一游,从此成了风景。
公元764年,历时七年的“安史之乱”在头年刚刚结束,正是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期。诗人元结因安史之乱中率义军抗敌保全十五城有功,赴任道州刺史。
在主政道州期间,元结感慨民生多艰,主张休养生息,政绩颇佳。作为被后人视为“开新乐府运动之先声”、“韩柳古文运动的先驱”的文学家,元结喜好游山玩水。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说他“雅好山水,闻有胜绝,未尝不枉路登览而铭赞之”。在任道州期间,元结把当地的山水人情融入笔触,写下了一系列文风清新的诗赋,为湘南平添了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766年,刺史元结巡视属县,来到江华。时任县令瞿令问是个书法家,其创新发展的“悬针篆”对后世书法影响较大。两人意趣相投,引为知己。公务之余,瞿令问邀元结到城郊的阳华岩游玩。
阳华岩是个很有韵味的岩洞,县名江华,就是因为当时县城在阳华岩的江南岸而得名。这岩洞自然景观奇特,就是少了点文化味道。瞿令问知道元结是写山水文章的高手,想让他为江华留几篇传世佳作,就邀约至此。果然,元结游览后感慨:“吾游处山林几三十年,所见泉石如阳华殊异而可家者,未也。”挥毫写下《阳华岩铭(有序)》:“九嶷万峰,不如阳华。阳华巉巉,其下可家……”全诗96个字,准确地刻画出了这方风景的独特气质,并引发诗人对人生、世俗、宦途的感叹,坦陈心迹。回去后,元结意犹未尽,又写了首《招陶别驾家阳华岩》诗,后被选入《全唐诗》。诗云:“海内厌兵革,骚骚二十年。阳华洞中人,似不知乱焉。谁能家此地,终老可自全……”
归隐山林,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大精神追求。阳华岩触发了诗人的对这一理想生活境界的想象和诗意表达。
瞿令问非常高兴,用他最擅长的三种书体:隶书、大篆、小篆,将《阳华岩铭》书写下来,叫人摹刻在岩中崖壁上,传之后世,成为一道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世称“三绝”:景绝、文绝、字绝。
瞿令问还不满足于此。他又对元结说:“在县城南边还有个水石相胜的好地方,我前不久刚在山腰石崖上建了座亭子,景观度极佳,但想不出个好名字。能不能请您为它命名呢?”又把元结引到了县城另一边的山岭。此地峭壁悬崖,幽林盘绕,水石相映,气候宜人,瞿令问在山腰建的亭子,“阶槛凭空,下临长江;轩楹云端,上齐绝巅。若旦暮景气,烟霭异色。苍苍石墉,含映水木。”心旷神怡之际,元结跟瞿令问商量说:“今大暑登之疑天时将寒,炎蒸之地而清凉可安,不合命之曰‘寒亭’欤?”还专门写了篇《寒亭记》叙其事,并且摹刻在亭后的岩石上。于是江华又一景“寒亭秋色”诞生了。
风景因为人的欣赏才成为风景。而更多的风景,在无人的角落里独自美丽,等待着发现美的眼睛。其实在山的同一侧,距离寒亭仅数十米外,还有一个奇妙的自然山洞,被诗人忽略了。匆匆的脚步从洞口越过,让这份美丽又寂寞了300年。
公元1067年,宋治平四年。曾任监察御史的宜兴人蒋之奇贬监道州酒税,常常寄情山水。他的老乡蒋祺在江华当县令,初春时节,约蒋之奇同游寒亭,在亭旁发现了这个岩洞。这洞虽与寒亭相距不远,但气候却截然相反,“虽户外峭寒,其中莫能测,燠如也。”立于洞前,顿觉一股暖气驱走春寒,两人不由称奇。于是命人将洞拓宽,并与“寒亭”相对,起名“暖谷”。蒋之奇仿元结提笔写下《暖谷铭》刻在石壁上,称:“兹亭并谷,寒暑相配,寒暑千秋,阴阳反异。”
后人称此景为“暖谷春容”,与“寒亭秋色”并列入“江华八景”之中。“四时代谢咸依序,到此寒暄顿反常。”一山二景,相辅相成,一亭一谷,一寒一暖,春秋同驻,相映成趣,形成江华的一大奇观,千余年来被视为夏日纳凉,冬日避寒的胜地,游人络绎不绝。
今天的阳华岩和寒亭暖谷,已不仅仅是一处风景秀丽的自然景观了。诗人赋予的人文底蕴,使之成为人文荟萃的江华第一“石刻诗书长廊”。
元结之后,永州摩崖石刻风习相袭,竟成一种文化时尚,逐渐形成了地域文化特色景观。仅在阳华岩——寒亭暖谷——奇兽岩一带,不过方圆数里范围内,就有一百多方各式石刻,诗词铭赋文齐全,行楷隶篆草俱备,时间跨度自唐至清一千余年,蔚为大观。
与诗人结缘的,还有一处“不老泉”。
从县城出发,沿秦始皇时代便已开凿的湘桂古道南行20余公里,到达今天大路铺镇虾塘村地域。鹅卵石铺就的古官道蜿蜒在田野丘岗,穿越过一片松树林,村外石山边有一眼清泉从岩石底汩汩冒出,名曰洄溪。据清同治《江华县志》记载:“洄溪乳水,松膏所渍,泉甘宜稻,饮之者寿,称不老泉。唐张子厚居此,年八十如少壮,自号洄溪翁。”古人曾把这块宝地列为“江华八景”之一:洄溪寿域。
“不老泉”洄溪和和不老的洄溪翁的名声传得很远,把大诗人元结也吸引来了。元结专程上门拜访张子厚,一夕长谈,又勾起了元结归隐的欲望,有感而发古风《宿洄溪翁宅》、《说洄溪招退者》诗二首,称:“时俗是非何足道,得似老翁吾即休。”“屠苏宜在水中石,洄溪一曲正当时。吾今欲作洄溪翁,谁能住我舍西东。”
诗人并非矫情。宦途不是他的追求,山林才是他的原乡。元结世袭爵位,34岁中进士,在安史之乱前曾任舂陵丞几年,后辞职不干了,说:我衣食无忧,无欲无求。因平叛有功任道州刺史几年后,因母亲去世,元结为母守孝,借机再次归隐山林,继续在山水间追寻他心灵的故乡。世事如云任卷舒,花开花落随宠辱。
看阳华岩,沧海都能变成桑田,还有什么放不下的?
一千二百多年后,沿着潇贺古道,我们踏着诗人的足迹寻觅风景,阳华岩的阳光依然灿烂,寒亭的秋色依然清凉,洄溪的泉水依然甘甜可口。天不老,地不老,泉不老,诗人已老。
而诗人的情怀,已成了风景的一部分,与天地同在,不曾老去。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