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绘画史上,专画虾的画家似乎没有。书画家中兼擅画虾的人倒不少,印象较深的有北宋徐崇矩,南宋法常,元代赵孟頫、钱选,明代沈周、唐寅,清代朱耷、郑板桥、高其佩等,但均是偶尔的墨戏,究其原因,大概是虾的形象并不十分突出。唯有近现代的齐白石,画虾画得出神入化,令后人争相效仿。
在古城永州,柏劲松的墨虾,可谓悄然面世,让人喜欢。仔细品赏柏劲松的墨虾,就可以发现他的墨虾笔墨浓淡运用优秀,韵味悠长,轻盈生动,富有灵气。乍看,似乎有些齐白石的影子;细看,却又不似齐白石。不佞虽为外行,也斗胆对柏劲松的墨虾进了一番品读,得出如下认识。
师名家以规正步
柏劲松出生于东安,现已年逾古稀。1957-
1958年曾师从著名画家江南达材。1959年参加工作后,多数时间从事管理和宣传工作,接触了一些书画知识。退休后继续潜心钻研国画,坚持创作,对花鸟、山水、人物画均有涉猎,对墨虾墨竹情有独钟。
柏劲松坦言,他画虾是以齐白石的墨虾为参照,认真研习的。齐白石从小生活在水塘边,常钓虾玩;青年时开始画虾,约40岁后临摹过徐渭、李复堂等明清画家画的虾;63岁时他画虾已很相似,但还不够“活”,便在碗里养了几只长臂虾,置于画案,每日观察,画虾之法亦因之而变,到80岁时已经炉火纯青,他的虾也成为他代表性的艺术符号之一。娄师白原原本本按照齐白石“用墨简洁,不能多一笔,也不能不少一笔,一笔一笔可以数得出来”的风格去画的,后来,齐白石的孙子也是继承并发扬了这种风格。
像大多数画虾的人一样,柏劲松首选的学习对象也是齐白石。只是他不但认真临摹过齐白石的虾,也曾反复研究过郑板桥、高其佩、孙星阁、齐良迟,娄师白等历代名家的画风,从中汲取营养。在他看来,一个画家首先要师古,要从传统学起,等底子扎实了再来创新。而师古,必须研习名家,这样才规正步,不至于走弯路。
师自然以展性情
柏劲松老家门口有一条小溪,他小时候经常去溪里捞虾,因此对虾的生活规律很了解。经过长期观察,他发现一个细节,这是很多画家都容易忽视的地方,那就是虾在遇到惊吓或者外来袭击时,前须直硬,尾部蜷缩,一下子就往后蹦退。柏劲松在反复研究过齐白石画的虾时,发现齐白石有时候用河虾的头、基围虾的身组合在一起。虾须原来有很多,而齐白石后来只画六根,更加神似。想起齐白石说过这样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所以,柏劲松在学习齐白石画风的同时,更侧重写生。
在柏劲松眼中,虾的形态一定要活泼、灵敏、机警,富有生命力。虾的眼睛,要用浓墨,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左右二笔淡墨,于是使虾的头部变化多端,硬壳透明,由深到浅。而虾的腰部,一笔一节,连续数笔,形成了虾腰节奏的由粗渐细。虾的尾部一般寥寥几笔就可以了,关键在于有弹力和透明感。虾的前爪,由细而粗,数节之间直到两螯,形似钳子,有开有合。虾的触须用数条淡墨线画出。2013年,柏劲松与朋友到长沙参加某集团公司的笔会,开始有点束手束脚,在大家的要求下,他画了一幅小品墨虾,其公司总裁说这虾画得好,很有性情!他公司的员工和客户都纷纷索要,结果他们将柏劲松留在那里画了一天半,专门画虾,每画一张,就被抢走。
其实,柏劲松平时很注意观察,对家里的小鸡、小鸭观察很仔细,所以画出来的小鸡小鸭有一种毛茸茸的感觉,栩栩如生。
勤探索以求新意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内心世界的反映。师法自然、注重写生,并通过写生和大自然中的生物建立心灵上的某种联系,这是中国画创作的重要原则。俗话说:画如其人。一个画家只有用心灵感受自然,用心灵和自然造化融入作品,才能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品。
柏劲松在创作过程中,力求表现手法创新和思想内涵创新。只要你用心观察,就可以发现,在他的墨虾中,有一种既古朴又优雅,形神兼备的情趣。在表现手法上,柏劲松对墨色的多少把握得恰到好处,有一种精确的形态,虾的有弹力的透明体,虾在水中浮游的动势,正如柳宗元笔下的“(潭中鱼)皆若空游无所依”,不但把艺术造型的“形”、“质”、“动”三个要素完满地表现出来,而且还有丰富的情趣。有的墨虾图,还配了诗句。这种表现手法,不但符合永州良好的自然生态,同时也体现了画家追求洁白无瑕的人品,可见其高超的绘画技巧。
当然,任何艺术都是遗憾的艺术。柏劲松画虾在某些方面也是存在些许缺憾的。比如他的构图,多样性似乎不够,常见虾群游,不见虾酣战,更不见虾的集聚,背景的衬托也不够丰富,等等。倘若能在这方面加以变化和完善,应该会有新的提升。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