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的文化名人中,北宋的周敦颐和明末的王夫之可称为耀眼的双子星座。
近代著名学者钱基博先生在《近百年湖南学风》中说,湖南对中国历史文化有重要贡献者,“莫若周敦颐之于宋,其次王夫之之于明。”“(周)敦颐,道州人;(王)夫之,衡阳人。湖南人而有此,匪仅以自豪乡曲,当思以绍休前人。”
宋明理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影响到同时期东亚世界的思想发展进程。在古代日本和韩国,均有源自中国的理学流派之传承。当代学者在梳理理学的发展脉络时,一般都认为周敦颐是理学史“开山”,而王夫之则是理学发展至明清之际的“集大成”人物。宋明理学的的“源”与“流”,均以湖南为中心,湖南与理学有着极其深刻的渊源。无怪乎清末名儒王闿运会写出气势磅礴的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从思想的实际情况来看,王夫之(船山)对周敦颐也有许多继承之处。
一、“太极太和”:王夫之对周敦颐《太极图说》的阐释
王夫之在《思问录》中对周敦颐《太极图》的来源进行过考察。王夫之的意见是,《太极图》的第二图呈现“坎离”之象,与道教学说相通,而其余四图,则是周敦颐自己的“心得”,在哲学思想上达到了很高的造诣。
王夫之阐释周敦颐《太极图说》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将其与张载的思想联系在一起,将“周张”视为一体,《太极图说》则与《正蒙》互通。
王夫之晚年撰写《张子正蒙注》时,在《序论》中就明确指出“宋自周子出,而始发明圣道之所繇一出于太极阴阳人道生化之终始”,在《太和篇》的题解中又指出“此篇首明道之所自出,物之所自生,性之所自受,而作圣之功,下学之事,必达于此,而后不为异端所惑,盖即《太极图说》之旨而发其所函之蕴也”。
分析王夫之的以上言论,可以看出,他认为张载《太和篇》的宗旨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是一致的,“太和”阴阳之气絪缊和同的状态,“和之至矣”,阴阳之气的浑沦和谐自有条理,此理为天地人物所共同遵循,即所谓“太极”。因此他认为,张载的《太和篇》“盖即《太极图说》之旨而发其所函之蕴也”。
《张子正蒙注》的《乾称篇》题解中,王夫之再次提示周敦颐与张载之学的相关之处,指出张载的《乾称篇》是对《太极图说》理论的补充,“张子此篇,补周子天人相继之理,以孝道尽穷神知化之致,……真孟子以后所未有也。”
二、“回归周张”:王夫之对周敦颐思想的认同
王夫之在《张子正蒙注序论》中说:“宋自周子出,而始发明圣道之所繇,一出于太极阴阳人道生化之终始。”“学之兴于宋也,周子得二程子而道著。”对周敦颐开创宋明理学的历史功绩进行了高度肯定。
王夫之曾有联语说:“抱刘越石之孤愤,希张横渠之正学。”张横渠就是张载。一般认为,王夫之主要继承的是北宋理学家张载的思想,但从他的晚年著作《思问录》和《正蒙注》来看,他对周敦颐的学术思想也极为认同。
王夫之的《正蒙注》中,有大量的段落将《正蒙》与《太极图说》进行相互对比、补充,而《思问录》中对周敦颐的著作也引用很多。相对而言,二程、朱熹的言论在这两本书中引用很少。可以说,对于晚年的船山而言,周敦颐和张载是他真正向往的对象。
现代学者中,著名的宋明理学研究专家陈来先生将船山晚年的这种思想意识称之为“回归周张”,应该说,这是比“参伍于濂洛关闽”这种笼统说法更为准确的一种表述。
三、“正学典范”:王夫之对周敦颐历史地位的认识
王夫之晚年的《张子正蒙注》和《思问录》等作品,体现出他对理学整体发展的判断以及自己的思想归宿,他要在批判陆王的基础上越过程朱,直接回归到早期道学的周敦颐和张载,从而发明“正学”,重建理学“道统”。
从整体上看,王夫之肯定程朱理学而拒斥陆王心学,但他更为重要的观点在于,他认为程朱一派与陆王争胜,在义理上其实不占优势。王夫之真正要突出的是张载,而张载与周敦颐为一体,所谓“太和”与“太极”,都是以阴阳气化的恒定之道以明人道之性命之源,其他如二程的“静一诚敬”、朱熹的“格物穷理”都是枝叶;非此不足以贞定理学之价值源头,非此也不足以拒斥陆王之“阳儒阴释”。因此,王夫之注《正蒙》,实际上是要树立“正学”的典范,而此“典范”就是周敦颐和张载。
陈来先生指出,王夫之在《张子正蒙注序论》中所披露的对宋明诸儒的看法,是批佛老而斥陆王,“对二程、朱子基本肯定,对周子全无异辞,对横渠最为推崇。他认为横渠氏接着濂溪讲的,而他自己是接着横渠讲的,这表现出,他的立场是回归横渠濂溪,以重建儒学正统,这也就意味着重建道学正统。”这一意见是极为准确的。就整个明代而言,对于周敦颐《太极图说》的诠释和评论,实际上始终存在着将其“气学化”的倾向,无论是曹端、薛瑄等人的正面评说,还是罗钦顺的反面批评,都是如此,他们始终对朱熹将“太极”视之为脱离气而存在的纯粹形上之理的观点,抱有深刻的怀疑。这一倾向,至王夫之将周敦颐与张载之学合二为一,以“太极”为“理气充凝”,才最终完成了其理论论证。就此意义而言,王夫之对周敦颐之学的认识,与整个明代程朱学派的“气学化”思潮密切相关,并且将其推上了理论高峰。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