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敦颐与“濂洛关闽”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陈

“濂洛关闽”是宋代理学的主体及主要发展脉络,是中国哲学史上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南宋后期,“濂洛关闽”、“周程张朱”的说法开始被人提及,后逐渐作为道统概念流传开来,清代张伯行《濂洛关闽书》、檀萃《濂洛关闽源流考》、魏裔介《周程张朱正脉》等著作更直接以此命名。民国以来,国学教科书、哲学大辞典之类的书籍大多将“濂洛关闽”作为哲学名词,作为濂学、洛学、关学、闽学四个学派的合称,而加以简单的普及性解释,忽视了其作为道统概念的整体性意义。

圣人之道本于天,存于六经,至宋而有周、程、张、朱传之,而有“濂洛关闽”学术群体。濂、洛、关、闽思想趋向有别,然主旨为一,皆合儒道。“濂洛关闽”不是完全对等、互相割裂的四个学派,而是传承相连的学术群体,濂学为首创,洛学为扩充,关学为羽翼,闽学集大成。

周敦颐上承孔孟学统和《易》《庸》之学,下启宋明理学,顺应时代发展的新条件,开创了儒家学术的新形态,为“理学开山”、“道学宗主”。周敦颐留下两篇哲学著作给后人,一篇《太极图说》,一篇《通书》。《太极图说》探求义理的精微,《通书》阐发学说的体系。胡宏《周子通书序略》言:“今周子启程氏兄弟以不传之妙,一回万古之光明,如日丽天,将为百世之利泽,如水行地。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胡宏将周敦颐与孔子、孟子相比肩,并且明确肯定了周、程的授受关系。朱熹谓:“(濂溪)不由师传,默契道体,建《图》属《书》,根极领要。当时见而知之有程氏者,遂扩大而推明之,使夫天理之微,人伦之著,事物之众,鬼神之幽,莫不洞然毕贯于一。而周公、孔子、孟氏之传,焕然复明于当世。”以周敦颐、二程为孔、孟正传,周敦颐契合圣道,二程承续其思想,而又有所发明,遂使儒学再兴。

二程为周敦颐亲传弟子。程颐为程颢所作的《行状》中说:“先生为学,自十五六岁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河南程氏遗书》卷三载明道语:“某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周敦颐不仅影响了程颢、程颐的人生追求、精神境界,同时也开启了他们的学术之端。周敦颐令二程寻“孔、颜之乐”,实际上揭示了宋明理学所为之奋斗的共同精神方向,也蕴涵了理学的最高精神境界和人格理想。周敦颐对二程有“发端示人”之功,从程颢《识仁篇》《定性书》,程颐《颜子所好何学论》《周易序》等内容中,即可以发现二程思想与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颇多相似之处、颇多发扬之处,可谓一脉相承。朱熹说:“盖先生之学,其妙具于《太极》一图,《通书》之指皆发此图之蕴,而程先生兄弟语及性命之际,亦未尝不因其说。”又云:“《易》之为书,广大悉备,然语其至极,则此图尽之。其指岂不深哉!抑尝闻之,程子昆弟之学于周子也,周子手是图以授之。程子之言性与天道,多出于此。”明代刘宗周说:“《识仁篇》分明是《太极图说》脱出真手眼而一字不落脚注,可谓善发濂溪之藴。”刘宗周谓《定性书》:“此伯子发明主静立极之说,最为详尽而无遗也。”清代施璜也说:“此篇(《定性书》)乃明道先生得统于濂溪先生处,所以反复辨明性无内外动静之分,而以大公顺应为定性之主宰也。”清代窦克勤曾把伊川的《周易序》和《太极图说》作比较,他说:“周子《太极图》,原本于《易》;程子《易序》又原本于《太极图》。熟读《易序》,见得程子只是看得《太极图》通透,有心解神会之妙,故言言皆拍合耳。”

张载与周敦颐一样,都承接《易》《庸》的思想,而又有所发明。张子崛起关中,与二程兄弟多有来往,互相发明。张载曾将《正蒙·乾称篇》中的部分内容录于学堂双牖两侧,题为《订顽》《砭愚》,以批评人的顽愚品性,使学子奋进向善。程颐将《订顽》改称为《西铭》,《砭愚》改称为《东铭》。程颢称道说:“《订顽》之言,极醇无杂。秦汉以来,学者所未到。”又说:“《订顽》一篇,意极完备,乃仁之体也。”朱熹将《西铭》与他所注重的“理一分殊”“太极”概念关联而论,说:“《西铭》一篇,始末皆是‘理一分殊’。”“《西铭》说,是形化底道理,此万物一源之性。太极者,自外而推入去,到此极尽,更没去处,所以谓之太极。”二程高度称赞张载,将其与孟子相提并论。程颢说:“《西铭》,颢得此意,只是须得他子厚有如此笔力,他人无缘做得。孟子已后未有人及此文字,省多少言语。要之仁孝之理备于此,须臾而不于此,则便不仁不孝也。”程颐说:“横渠道尽高,言尽醇,自孟子后,儒者都无他见识。”

朱熹为程门四传弟子,为周敦颐五传弟子,是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思想,是在理解、吸收周敦颐、二程、张载等人思想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朱熹注解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主要选取二程的思想注解《四书》,又将张载《西铭》从《正蒙·乾称篇》中分出,加以注解,成为独立的篇章。朱熹著《伊洛渊源录》,将周敦颐列于第一卷,程颢列于第二、三卷,程颐列于第四卷,邵雍列于第五卷,张载列于第六卷,记载诸人言行、事迹,从文献方面厘清了“濂洛关闽”的传承脉络。朱熹与吕祖谦掇取北宋四子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著作中“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者”分类编纂而成《近思录》,是从通过思想层面确立的道统谱系。

宋代叶采《近思录集解序》:“天禧、明道间,仁深泽厚,儒术兴行,天相斯文,是生濂溪周子,抽关发朦,启千载无传之学;既而洛二程子、关中张子,缵承羽翼,阐而大之。圣学湮而复明,道统绝而复续。”张伯行所作《濂洛关闽书》原序:“宋兴而周子崛起南服,二程子倡道伊洛之间,张子笃志力行关中,学者与洛人并。迨至朱子讲学闽中,集诸儒之成,而其传益广。于是世之言学者,未有不溯统于濂洛关闽,而以为邹鲁之道在是,即唐虞三代之道在是也。”两人序言皆谓濂、洛、关、闽传承相连,濂学为首创,洛学为扩充,关学为羽翼,闽学集大成,为儒学之正统。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