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楚国的南大门——厉门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杨晓放

《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楚王问於范蜎曰:“寡人欲置相於秦,孰可?”对曰:“臣不足以识之。”楚王曰:“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对曰:“不可。夫史举,下蔡之监门也,大不为事君,小不为家室,以苟贱不廉闻於世,甘茂事之顺焉。故惠王之明,武王之察,张仪之辩,而甘茂事之,取十官而无罪。茂诚贤者也,然不可相於秦。夫秦之有贤相,非楚国之利也。且王前尝用召滑於越,而内行章义之难,越国乱,故楚南塞厉门而郡江东。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国乱而楚治也。今王知用诸越而忘用诸秦,臣以王为钜过矣。然则王若欲置相於秦,则莫若向寿者可。夫向寿之於秦王,亲也,少与之同衣,长与之同车,以听事。王必相向寿於秦,则楚国之利也。”

上述对话发生在楚怀王时期,约公元前305年楚怀王二十四年。

楚之厉门在于何方?两千多年来,历史上不乏有人探寻,但都没能给出确切的位置,甚至给出完全错误的判断。《史记集解》引徐广曰:“一作濑湖”;《史记正义》引刘伯庄云:“厉门,度岭南之要路。”徐广、刘伯庄皆为隋唐之前的文人,虽然对厉门的真实所在已难以确定,但留下的片言只语却是正确的。而隋唐以后的人对厉门的确认就出现了相当大的偏差,如《读史方舆纪要·江西南安府横浦关》“或曰即楚之厉门”,并认为徐广注释“似误”。象《读史方舆纪要》指认位于大庾岭的横浦关为楚之厉门就是完全错误的;还有言楚之厉门位于今江苏溧阳以及广西荔浦县的也是错误的。

其实,楚之厉门就是位于湖南江永县与广西恭城县交界处龙虎河畔的龙虎关!龙虎关,又名镇峡关、桂门关,位于广西恭城县龙虎乡,与湖南江永县交界,此关就是两千多年前的楚之厉门!其理由和证据分述如下。

一、楚王范蜎对话时楚国的地望:

楚坏王与范蜎对话时楚国的地望正如《战国策楚策一》里苏秦描述的这样:“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主]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苏秦的这番话是对楚威王说的,早于楚怀王与范蜎对话约三十年,期间土地的消长为:取魏襄陵等八邑,杀越王无强尽取原吴地至浙江以北,失陉山,失汉中郡。西北方向丢了汉中郡,北面丢了陉山,而东面尽取了原吴国的地盘,包括今江苏和安徽大部,总体上土地有所增加。楚之西境和南境均无明显变化,证明楚之南境仍然为苍梧郡。

长江从四川的宜宾到重庆的云阳县基本上是从西南向东北流,此段长江以东的大片土地除了沿海的土地(大致为今两广福建浙江)之外基本都是楚国的地盘,所以范蜎有“而郡江东”之说,意思当然就是“只要把厉门守住了,江东大片的土地就是楚国的郡县了”。

二、楚之厉门:

为什么说今之龙虎关就是当年的楚之厉门呢?理由及证据主要有如下两条。

1.

当年的“濑湖(或作胡)”(徐广注)经过音转后变成了今天的“龙虎”而传承下来,当年的“厉门”转变成“栗木”作为今恭城县的一个镇名而传承下来。今天的恭城河(龙虎关处叫龙虎河,上游叫桃水)又叫平乐水、乐水,而“乐水”就是当年的“濑水”之音转,而“濑水”转为“乐水”后,随着汉武帝征服岭南,“濑水”之名又进一步南迁之附近的荔浦河(《水经注》里称今荔浦河为濑水。(注:当时荔浦县城不在今荔浦城),这又导致有人错误地将荔浦之南的荔平关当作“厉门”。“湖”字的来历应该与平乐水在龙虎关处的水位情况有关。龙虎河是两山相夹的狭窄河道,而龙虎关的上游恰恰是比较平坦开阔的地势,楚国占据此处时并没有进行下游河道的疏通,导致龙虎关上游处形成比较大面积的水域,从而被称为“濑湖”,恰如其附近的今天富川县南部的龟石水库。

2.

龙虎关以南的这座大山,按照今天龙虎关的介绍称为“龙山”,与其相对的北边的山称为“虎山”。而以前龙山却叫“历山”!此山曾经称为“历山”,应该与舜帝有关。史书记载“舜耕历山”,所以后世之人常常将舜活动过的地方称为“历山”(全国现存有名的历山有五六处)。《水经注卷三十八》漓水:“漓水又西径平乐县界,左合平乐溪口,水出临贺郡之谢沭县南历山,西北流径谢沭县西南,西南流至平乐县东南,左会谢沭众溪,派流凑合,西径平乐南。孙皓割苍梧之境,立以为县,北隶始安。溪水又西南流,注于漓水,谓之平乐水。”就是说,乐水(平乐水、恭城河)所出的那座山叫“历山”,位于临贺郡谢沐县(今湖南江永县,遗址在上甘棠村)的南境,古今对比,今之龙山就是《水经注》里的“历山”,“历”“厉”同音,古代时通常混用。查现代汉语词典“濑”字第四条:通“厉”,《史记南越列传》作“下厉将军”而《汉书武帝纪》则作“下濑将军”。就是说,发源于历(厉)山的今恭城河楚时既叫“厉水”也叫“濑水”。所以,筑在“厉山”北麓的且又在厉水旁的龙虎关被称为“厉门”再正常不过了。

顺便言之,《水经注》里的这段记载也说明了平乐县初设时在今恭城县栗木镇附近,不在今天的平乐县城。同时怀疑“荔浦”名字的来历也与此有关。“厉水之浦”谓之“厉浦”(《水经注》成书时荔浦县治在今天的平乐县附近(此时的荔浦在濡水即马岭河以东),后由于厉门的“遗失”,加之南方盛产荔枝,所以就顺手改成了“荔浦”。

三、厉门的战略地位:

五岭是长江与珠江水系的分界线,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水路交通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大批的物资和人员的转运都需要依靠水路船运,所以,能够连接两大水系的地方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厉门就是这样一个所在,正处在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最方便快捷方式的一个节点上,正如《史记正义》引刘伯庄所云:厉门,度岭南之要路。从卫星地图看,湘桂之间最方便快捷的路线,是从潇水入漓水(当时尚未开通位于广西兴安县的灵渠),即从潇水上航至道县,向西上溯永明河到江永潇浦镇,陆行若20公里左右到夏层铺镇,即进入漓江支流的桃水流域(后来汉时的谢沐县即设在此处)。自夏层铺用小船向西南行若14公里左右,至桃川镇即可行驶大船,向下南航至今平乐即入漓水了,再沿漓水下航至梧州入郁江(即西江),就进入南越腹心地带。

所以,扼住了厉门也就断绝了南越可能北上的通路,“江东之郡县”也就安全了。厉门就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关隘。顺便述及,南越闽越虽然与勾践王族是一族,但并不受勾践所节制,这从勾践与中原争霸可以看出,勾践都是从今浙江起兵向北争霸的,而福建两广方向从未有兵响应。

从以上叙述可知,不管是从当时的楚国地域范围看,还是从龙虎关所处位置的重要性以及文献记载的周围地形来看,今天的广西恭城县龙虎关就是当时的楚之南大门——厉门,也就是楚越(粤)势力的分界线。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