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在山间迂回前行,茶的青绿,松的翠绿,蕉的艳绿,偶尔几声蝉鸣,一切醉眼而恬静。峰回路转,汽车戛然而止。7月16日,我们来到冷水滩区蔡市镇岐山头村。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其“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怀素与张旭齐名,后世谓之“张颠素狂”。怀素书法颜真卿推崇,宋徽宗临摹,毛泽东青睐。米芾
《海岳书评》著:怀素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李白则颂怀素:“草书天下独步”,茶圣陆羽更为其立《僧怀素传》。
怀素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卒于德玄宗贞十五年。7岁,怀素随祖父入岐山头书堂寺削发为僧。僧人事佛,坐禅念经,春秋二十余载。远眺岐山头和尚山,二十余座和尚青冢依稀可辨。怀素在和尚山芭蕉园留下笔冢,有诗曰:“笔管沉埋千万家,蒙茸草莽卧荒烟。凭谁重证生花(注:花系杏花村,即今日岐山头)梦,空剩芭蕉绿满天。个中意境无从揣摩。岁月无痕,唯有怀草有声。”
轻轻地,轻轻地,走在青石板路上,穿越时空,幻想与怀素近距离对话。岐山头青石板比比皆是,每一块青石板,便是一个封尘的记忆。不经意间,便与怀素碰个“满怀”。镇民政办主任张强土生土长岐山头,提及书堂寺不无遗憾:“记忆中读小学时还能见到书堂寺、众僧化缘捐建的娘娘庙、戏台的壮观,可惜文革破四旧被毁,徒剩脚下这两方青石基脚了。”村里76岁的张超安老人介绍,听祖辈讲,书堂寺旁有一条羊肠大道是途经广西的盐道,大道两侧店铺相连,商贾云集。每日过往挑夫数百人,挑盐的,运布的,好不热闹。
怀素在《自叙帖》中曰:“幼儿事佛,经禅文暇,颇喜墨翰。”其勤学苦练的精神,今有“怀素种蕉”一说。在寺里买不起纸张,怀素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漆板光滑,不易着墨,怀素突发奇想,在寺院附近荒地种植芭蕉树。芭蕉叶大,临帖挥毫,好不畅快。没日没夜地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怀素索性带上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疾书。太阳如煎似熬,北风寒冷刺骨,怀素全然不顾。正所谓如蛟龙入海,天马行空,淋漓颠醉。
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怀素主持书堂寺,常忧百姓疾苦。82岁的张敏淼老人向我们叙述了村里传唱千年的故事:一年天大旱,村里欲引州啊塘的水进村,须开挖深5米、长百米的渠道。岂料引水渠“白天挖了,晚上合拢”,两年工程毫无进展,叫人欲罢不能。怀素带领众僧行法事,结果渠道十天修成。岐山头柿子沟溪水汩汩流淌,村委会秘书张育秧欣慰地说,岐山头从不干旱,今年亦如此,冥冥中有怀素在庇护啊!
万里长安,远乎近哉?唐皇千里迢迢来到岐山头,只为一睹怀素墨宝。有印为证:皇上赐怀素印“天下才子”,誉怀草“亮如星,飘如风”;有地为证:皇上赐印地叫一颗印。镇文化站站长张造珍手指远处一丘田道,那就叫一颗印。韬略养晦,自有大境界。王公名流皆爱结交狂僧,文武官吏皆来岐山头习草,每年6、7月,朝廷在此点将,村头有一地名“兑子上”由此而来。
恰少年怀素,风华正茂。三十而立,志在四方。怀素将离书堂寺,众徒争相跟随。云游四方,前途未卜;师徒情深,取舍两难。怀素权衡再三,断然将手中铜钵抛向寺旁方井,传话:捞出钵者相随。井深似海,何堪捞钵,众徒作罢。掬一口清泉,遥想师徒话别,无不拊膺顿足,寸断肝肠。
回眸文秀塔(世人为纪念怀素而修),历经风霜雪雨,我自岿然屹立。临别,村委会主任张月清告诉我们,村里修通了蔡市——岐山头——怀素故里村级公路,铺就了碎石古道,搜集有价值怀素碑文两块……怀才济世,素雅人生。岐山头百姓的怀素情愫,一如雨打芭蕉缠缠绵绵、弥久沉香……
□记者
刘倩
实习生
欧泽皓
通讯员
唐东升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