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本报通讯员

毛永

郑会军

李慧敏

宁远位于永州之南,潇湘之源,毗邻两广,喻“武定功成、远方安宁”之意。在这片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沃土上,宁远人民以时不我待、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务求全胜的精神,不仅打赢了精准扶贫攻坚战,一举摘掉了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帽子,而且在教育扶贫领域,以教育科研为抓手,创新方法,主动作为,加大投入,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可操作的“宁远路径”。提高站位,强化保障,建好队伍,全方位打造教育科研扶贫驱动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基于此,宁远始终把教育科研扶贫当作一项政治要求、当作教育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教育扶贫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除了依靠一线的“工作直觉”和工作经验,亟需教育科研充当排头兵。因此,宁远把教育科研作为教育扶贫的第一生产力和强大的驱动轮,主动肩负起社会责任和使命,深度参与教育扶贫的伟大实践,既锻炼了教师队伍,又提升了全县办学水平。精准发力调研活动。2015年,宁远县教育局组织20余人组成高规格的调研组开展了为期40多天的教育专题调研,写出近3万字的调研报告。2017年组织开展了教育质量评估办法调研,架构了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报告中提出了教育科研扶贫策略,以准确把握教育科研扶贫的方向,切实提高教育科研扶贫的水平。同时强化组织保障,县里成立了教育科研扶贫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顾问。打破“惯例”“特事特办”

提拔时任县教研室主任为教育局党委委员、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主抓教育科研扶贫工作,为全县教育科研扶贫提供坚强组织领导。夯实教师队伍根基。实现教育科研扶贫的目标,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作为“压舱石”。鉴于此,宁远以“师德师风提升年”活动为载体,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一方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方式抓好教师培训,同时借助“国培”“市培”“县培”平台,开展全员性教师业务培训。通过打造“名师、名校、名校长、名课”品牌,全方位推动学校管理创特色,教师队伍上水平,教育质量上台阶。2016至2018连续三年在全省教师培训年度考核中,被评为A类县,进入全省前10名。立德树人,补钙固基,蓄力赋能,让教育科研成为学生成长的播种机教育科研扶贫,落脚点在学生。学生有发展,家庭脱贫才有希望。一句话,着眼孩子们的全人生立德树人,是教育科研扶贫的总目标和意义所在。成才先成人,成人先要补钙固基。在宁远,舜德国学馆场地不大,但名气不小,是宁远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国学馆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让孩子从小有大智慧、大格局、大胸怀,为将来的发展补钙固基,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非凡意义。9月28日是孔子诞辰日,县委、县政府每年都会在文庙隆重举行纪念孔子诞辰暨优秀教师表彰大会,国学馆的孩子们每次都要表演节目,器宇轩昂的仪态、铿锵有力的吟诵、庄严典雅的拜孔仪式,每每震撼全场。九嶷山学校位于宁远最南端的瑶乡,与道德始祖舜帝陵园及和乐天宇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九嶷山学院为邻。学校确立了以“德”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立了永久性的“德”文化石碑、花坛、假山,永久性的弟子规、二十四孝图等文化瓷砖墙,还有电子屏、文化宣传栏、仿古名言警句牌等,让师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舜德文化的熏陶。校园还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如国学经典诵读,规范字书写,课外阅读,读书心得比赛,舜德小故事演讲,手操报比赛等系列主题活动。学校还成立了16个社团(课外兴趣小组),内容包含球类、象棋、魔方、跳绳、竹竿舞、跑步、体操、唱歌、舞蹈、美术、阅读等,将舜德文化思想有机融入到各种社团活动中去,让学生置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思想和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升华,言行得到了修正和规范。除此之外,宁远一中的舜文化、莲花小学的莲文化、实验小学的德孝文化、五小的和文化、下坠完小竹文化等,均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为学生蓄力赋能,办学就必须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宁远三中以艺体教育为突破口,办学特色日益彰显,被评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足球学校。在泥巴球场训练出来的三中女子足球队联合永州三中女子足球队代表永州市参加今年的全省中小学生足球比赛,获得高中女子组冠军,2位球员入选省队参加全国比赛,实属不易。典型引路,课改出彩,管理压阵,打出一套教育科研扶贫组合拳柏万城完小是宁远县重点打造的一个教育教学改革典型,也是全县中小学学习的榜样。典型在哪里?突出表现在“立德”有载体,“树人”有目标。学校建构起活力晨跑、经典诵读、唱响校园、阳光课间、阅读汇报、临帖养性、暮省吾身“七个一”校本课程,建立起“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运行机制,使一大批“双亲留守儿童”能够自理生活、自我发展,达成会学习、健体、生活、自律的做人目标,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和动力。学校提出了“教学生六年,让学生受用一辈子”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三坚持”的办学特色:坚持德育首位,教学生学会做人;坚持自主管理,教学生学会做事;坚持自主学习,教学生学会求知。宁远始终认为:一个会做人的孩子,不可能在学习中败下阵来。在近三年的办学水平评估中,柏万城完小一直稳居农村完小第一名。2017年11月16日《永州日报》以“雏鹰展翅正待飞”为题在头版对柏万城完小的教改经验作了专题报道。擦亮课改新名片。基于学生中留守儿童多,家庭教育严重缺失,教育教学质量下降的趋势,近年来,宁远在全县中小学大力推行具有本土特色的学、议、评、练“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学”,即教师将自学指导交给学生,让学生有目的地通过读(读课本、读资料等)、看(看例题、看现场、看插图等)、做(做练习、做实验、做模型、做游戏等)等方式进行自学和思考。“议”,即组织学生共同讨论、交流、汇报,最大限度地暴露问题,并通过集体讨论来解决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评”,即由教师通过分析比较“议”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观点、意见、方案、办法等,辨明是非、比较优劣、达成共识。“练”,即让学生通过典型、适度、适量的课堂练习举一反三,以巩固提高所学知识,获得能力。实践证明,“四环节”教学模式具有简约性和可操作性,易于“复制和粘贴”。通过课改,全县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学生由原来被动地接受性学习变成了在教师指导下的提前预习、自主学习、与同学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学习。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积极性大大增强,学习兴趣空前浓厚。走进柏万城完小的教师,学生完全没有农村孩子的胆怯和拘谨,变得敢说、会说,课堂气氛活跃了,学习成绩上升了。以柏万城完小为例,课改带来了学生回流的可喜现象,一些原本想方设法进城读书的学生都选择留在本地就读。强化管理出效益。宁远县实验中学、莲花小学被评为永州市名校。为充分发挥名校的示范作用,为教育科研扶贫夯实基础,莲花小学实行“年级包干,层级负责”的精细化管理,把“评比”作为落实工作的有效手段,有日评比、周评比、月评比、期评比。学校将评价结果都运用到教师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绩效考核、岗位设置当中,创造了“莲花经验”,近几年,学校先后获得7项国家级荣誉。倾情留守,关爱特殊,支持薄弱,补齐教育科研扶贫短板关爱留守儿童,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宁远始终把它作为教育科研扶贫的重中之重,既下足功夫,又倾洒真情。高位推动。宁远县政府及时印发了《宁远县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各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站、心理健康咨询平台,开通了“免费亲情电话”等。多方联动。2011年,九嶷山学校创办了全县第一个“留守儿童之家”。学生可以在“留守儿童之家”免费接打电话,免费上网和亲人视频聊天。同时,学校经常组织留守儿童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为每个留守儿童寻找一个有爱心的“代理家长”。学校建立健全了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交心制度,对少数“问题”儿童,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进行矫治和帮助。对留守儿童实行“三优先”: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留守儿童之家”成了留守儿童温馨的港湾,校长李国新被评为2018年“湖南省首届乡村好校长”。关爱特殊教育。宁远对特殊教育不仅“高看一眼”,而且还“厚爱一层”。宁远特校是永州市规模最大的县级特校,学校打破传统的寄养观念,走出了一条以技能培养为核心、帮助残疾孩子家庭走出贫困的新路子。学校致力于生活化、社会化多元校园环境建设,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每一寸土地都是生活。学校开设了多门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职业课程,侧重于职业技能的培养。残疾孩子因为可以拥有一技之长、可以成为对家庭和社会有用的人,变得自信、自立、自强起来。做到了扶贫与扶“技”相结合,为残疾孩子融入社会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在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学校把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做得有声有色。2018年6

月,全省融合教育背景下的送教上门研讨会在宁远特校召开;2019年10月,省扶贫办到宁远特校调研,将其教育扶贫经验在全省推广。提供技能支撑。宁远职业中专的学生大部分来自贫困家庭,学校不仅是服务当地经济的专业人才来源地,也是提供贫困子弟技术脱贫的基地。多年来,学校重点培训了村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农民工和复员军人,为脱贫攻坚提供了人才支持。太平镇盛产小籽花生,但因交通及信息闭塞,每年都有上百吨小籽花生找不到销路,职业中专电子商务专业的师生急村民之所急,帮助村民联系网络公司,设计网站,并且把网站与手机淘宝合二为一,很快小籽花生就上了农村淘宝网,销售大幅增长,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渠道。今年,该校在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斩获两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引进资源,聚焦质量,创新评价,搭建教育科研扶贫立交桥宁远是人口大县,因历史沿革、地理位置和办学规模不同,各学校学生基础相差很大,偏远落后的农村学校学生成绩差,教师不愿来,最终沦为薄弱学校。为破解这一难题,宁远始终以全面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开展教研扶贫行动。借力深度整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方面,宁远采取“走出去”的形式,到怀化市沅陵县陈家滩九校学教改经验;积极与株洲景弘中学对接,将其“一三六”教学模式与宁远县“四环节”教学模式深度整合,打造了德源小学等4所课堂教学改革试点学校。另一方面,引进明德教育集团的优质资源创办明德湘南学校,借助明德的教育平台、优质资源、文化特色和先进理念,助推宁远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创新评价机制。宁远大胆探索实施以“从入口看出口”为核心的增量评价机制,以科学的评价手段量化教师的教学业绩,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全力打造教育强县升级版。所谓“增量评价”,不仅仅依据优秀率、合格率、平均分等指标来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而是着眼于评价对象的教学质量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幅度。它具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大样本评价。将教师置入全县同类学校、同一年级、同学科教师这一“大样本”之中进行比较,以确定教师的教学质量在全县所处的位置。二是发展性评价。从入口看出口,不比基础比进步,不看存量看增量,看发展趋势。科学、公正的质量评价营造了以质量论英雄的从教氛围,让潜心教学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有荣誉、有奔头,一大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一大批教育成果不断涌现。近年来,省教科院《湖南教育发展研究报告》蓝皮书两度载文推广宁远的教育改革成果。2019年11月27至29日,湖南省2019年教育科研扶贫现场会在宁远成功召开。宁远特校教师来给脑瘫孩子小静送教,并进行腿部康复训练 柏万城完小

阳光课间——武术操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