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心与神会写真言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读徐志高《会意》

□吴昕孺

到永州,我第一次见志高,略有失望。他寸头深目,面黑肌黄,衣衫要整不整,脸庞似笑非笑,乍看颇似大喝“留下买路钱”的山寨王,哪里寻得到儒雅书生的影子。但我和志高一交谈即投缘入契,结成金兰。志高长得一幅蛮相,袭来一身匪气,又不料其言谈恭谨,语气和煦,大有“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古贤人风致。我越来越喜欢他身上的这种“反差”。以后,永州就成为我行脚最多之处。在湖南,每个县我都曾履及的地区,除长沙,只有永州和邵阳。

我和志高一起探望隐于深巷的柳子祠,怜惜宛如一勺的小石潭和钴鉧潭,畅游湘水与潇水交汇处的萍岛,走访桃花源般的上甘棠村,歇息于风情万种的瑶寨,沉醉于清丽无方的潇水上游……志高带我出去,我游我的,他自个儿玩。志高在生活中不见有别的雅兴,但他喜欢交朋友,喜欢读书,喜欢开着他的二手车到处逛。和朋友聊天聊开了,读书读得性起,二手车逛遍青山绿水,志高便心痒难耐,夜深人静时,他目与天通,心与神会,脑海突然布满汉字。他就把这些汉字一个个挪到方格纸上。

这些年来,志高在报刊发表了“不少”文章。我经常劝他多写,他似乎是个热爱生活而并不痴迷于写作的人,这一点我能理解。他对写作的不痴迷丝毫不影响我们做朋友、做兄弟,因为我们有心灵相通,我们都是在生活中历经磨难,而又深怀感恩的人。直到有一天,志高酒后跟我说:

“我不多写,其实是把文字看得很重。”

这句话打动了我。志高从不说假话,他如果会说几句假话,他生活中一定不会有那么多曲折磨难。于是,我说,志高,出本书吧,你需要有本书作你人生的底色。志高动心了。春节前,他打电话来,以少有的山寨王口气要我等他的书稿,“留下一篇序来!”我为他高兴,欣然应允。今年三月,我收到他的书稿,并为之取名:《会意》。

《会意》这本书文体虽然稍显芜杂,有教育杂文,有读史随笔,有民间故事等,但可以清晰看到志高的生活实迹和心路历程。志高当过多年教师,加之喜爱阅读,他的文字是很不错的;他又在教育局做过多年公务员,视野开阔,阅历丰富,加之内心聪慧,他的语言风格跳脱灵泛、幽默诙谐。写着写着,往往猛然来个大拐弯,掉头而去,读者以为他变了方向,不料他一个急转,又回到原题,深得象外之意、言外之旨。比如他写《蚊子》:

“蚊子真是讨厌死了。由蚊子究‘蚊’字,觉得黄帝时代的仓颉造此‘蚊’字,千虑一失。如此可恶可恨的蚊子,以‘虫’字表形尚可,以‘文’字表声实属败笔。见此‘文’字,一点一横一撇一捺,没有折笔拗划,如一个人,坐得直,站得稳,让人想到‘文质彬彬、温文尔雅’之类有文化有修养的形象。而把它与‘虫’字组合一块,由‘文’而‘蚊’,那‘文’字的意涵立马就变得卑劣龌龊。好比一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红帽子,戴在黑社会老大的秃头上。”

志高在朋友圈中是公认的极重感情、讲义气的人,因此,他对人的观察可以说是细致入微,写出来亦妙到毫巅。我们看他笔下的稳爷:

“我的记忆中,稳爷在夜里通村吹哨子,几乎不曾落下一天。防火防盗防特,禁山禁水禁洞。上自国家大政,下至村民小事,无一例外不是他对村民‘施教’的材料。听稳爷吹哨子,看他叉腰讲话,然后再奚落他,笑骂他,威吓他,似乎是那个沉闷时代的村子里的娱乐节目。假若有几个夜晚,从出门纳凉到收凳归屋,一直没有听到稳爷的哨音,大家就会猜问:‘稳爷是不是病了?’问归问,到底没有一个人去看看他。他的确是一个无足轻重不足挂齿的人。

小时候,看到稳爷被人吓得狼狈逃跑时,我也是笑声中的一个。长大后,我到外地工作,偶尔回村,问到稳爷,他不吹哨子了。时代变了,稳爷也渐渐老了。再后来,稳爷死了。邻居们在料理他的后事时,在他的床头,居然发现了那只哨子,用一个小布袋子装着,一根褪了色的毛线扎着。”(《稳爷的哨子》)

志高年轻时曾犯过一个错误:“那一年,我孤独着。出题失误,把学生考倒,使老师和学生们一个学期的辛苦所得不能公正体现,我倍感惭愧并深引为责。下课以后,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背着那个褪色的帆布挎包埋头而去,躲进住房,妄图从书本里寻找自己的精神慰藉。”(《难忘江华二小》)正

是这次错误所引起的自责让他开始反思教育。他在教育战线工作近三十年,对中国当代教育积弊之深了如指掌。他在上世纪90年代率先《刍议“教育产业化”》《简析“教育负债论”》,他思考如何《成就儒师》,他检讨《孩子与高考与教育》,他呼吁《教师要善养浩然之气》,他质问《教育真的超前了吗》?最后……

“某日,我与一高三学生对谈。问及彼之梦想,答曰:‘无梦无想,只求快点毕业,出去打工。’再问为何有此想法,又答:‘考上大学怎样?没有关系后台还不是照样找不到工作。与其那时失业,不如现在进厂。’言之凿凿,闻之戚戚。对于年轻学生,我总愿他们少点现实主义,多些理想色彩多些梦。梁启超说过,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是否可以说,学生有梦则中国有梦,学生有理想则中国有理想。但是,我又不得不同情部分人面临的现实处境。他们活在有梦的年龄、无梦的际遇。”(《六月高考牵梦来》)

“他们活在有梦的年龄、无梦的际遇。”真是一句重若千钧的沉痛之语!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