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对当下中国电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时,总会执拗地寻找那些尘封已久、我认为真正能够称之为艺术品的老电影。而《青春祭》,总是让我看一次感动一次。
十七岁的女知青李纯,打着背包,从大都市来到遥远的云南傣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但她并不知道,她将要接受的,会是什么样的教育。
房东大伯,也是队长,慈祥而淳朴。房东老奶奶娅,衰老而疲惫,像火塘边一座古老的木雕。
使李纯困惑的是寨子的小卜哨们,她们穿着漂亮的花筒裙,在山林间无拘无束地欢笑与劳作,像花一样美丽而自然,但她们看李纯的眼光却是奇异的:傲慢、疏离,还夹杂着几分怜悯。而她们裸露的双足,美丽的银饰,随口唱出的火辣辣的情歌,也使得饱受革命教育的李纯惊奇不已。
队长大伯安排李纯与小卜哨们一起上山砍竹,但小卜哨们傲慢地拒绝李纯的加入,因为她穿得灰扑扑的,不好看。队里评工分,最漂亮的依波得分最高,也是因为好看。
好看?这似乎是李纯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从小,李纯和她的伙伴们就被教育着,“不美”就是“美”。原本,那是一个“美”严重缺失的年代。从小,李纯会反复地搓洗一件新衣服,为的就是穿新衣服太刺眼。
太阳再次升起的时候,李纯穿上了自己缝制的花筒裙,用一幅淡紫色小碎花的门帘改成的。苍老的娅,送给她一条美丽的银腰链,像欣赏一朵花一样抚摩着她开满鲜花的长裙。
一夜之间,李纯的生命也像花儿一样开放了,她几乎成了寨子里最美丽的姑娘。她也成了小卜哨中的一员。甚至,学会了和她们一起裸浴在碧绿的潭水间,嬉戏欢笑。
但这里,是七十年代的云南边疆,不是世外的桃源
。青春像花儿一样美丽,
也像花儿一样脆弱。小卜哨们的美丽年华,不过是一个短暂的瞬间。出嫁、生子、
经年的贫困、艰辛的劳作……
青春与美丽就这样,一天天的凋零,不知所终。
那些看似凝固不动的日子,其实不过是人生的瞬间片刻。在傣寨,李纯与队长大伯一家并没有长久地厮守下去。原因是大伯的儿子,一个剽悍的猎人喜欢上了她;而她,却与邻寨赶牛车的下乡知青任佳产生了感情。李纯最终选择了离开,她成为山区小学的一名教师,后来考上大学,远走高飞。
若干年后,李纯回到寨子,去寻觅曾经的青春岁月,但一切都已消逝——
一场泥石流吞噬了一切
:慈祥的大伯
,强壮的大哥,花朵一般的小卜哨们,瘦削、忧郁的任佳,以及那个曾经度过她青春岁月的美丽寨子……
李纯孤独地站立在空旷的仿佛太古洪荒时代的山谷里,望着眼前巨大的泥石流遗迹,失声恸哭,哭声在山谷里久久回荡……
《青春祭》拍摄于1985年,根据女作家张曼菱的中篇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改编,由北京电影学院女教师张暖忻执导。影片继承了原作散文诗般的叙事风格,在取景、摄影、录音、美工等方面都有相当高的水准。本片充满对生命疑惑的追问,对未来的迷茫,对世界、人生的敬畏,这些都是一般的知青题材影片所无法企及的。“青青的野葡萄,淡淡的黄月亮”,童话般的主题音乐营造出清丽、忧伤的气氛,由现实的无情所产生的莫明的惘然与忧伤,就这样,在美丽与诗意之下苦涩地弥漫着,使得影片有了一分坚实粗砺的质感。既直面人生、又超凡脱俗,这种对苦难、对历史的健康态度,正是《青春祭》成为中国知青影片巅峰之作的重要砝码。
“有这样一个地方,那里一年四季郁郁葱葱,遍地是涓涓的清流。”无疑,这是遥远的云南傣寨,是让曾经的知青李纯,以及千千万万《青春祭》的观众们魂牵梦萦的地方。在这样一个地方,有一代人被埋葬了的青春岁月,以及永不褪色的青春记忆。《青春祭》当年上映后好评如潮,迅速被介绍到国外,片名就翻译为《被埋葬了的青春》。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