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白杜窑:红军精神永存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77年前,任弼时、肖克、王震率领长征先遣部队红六军团9000余人,从永、郴两市交界的新田县知市坪乡白杜窑村进入新田境内,攻克红军长征第一座县城新田县。

86岁的杜孝基介绍1934年红军进入白杜窑村的路线。

刘岳彬

7月14日,我们在流火的季节重走红军长征路,在白杜窑村感触这铭刻激情岁月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在这里,我们用心灵与历史对白:红军精神永存!

红军带来了军民一家亲

白杜窑村口,当年占地60平方米雕梁画栋,每天由村里安排人为路人修补行装、施茶添水的“清风亭”旧迹可见,原籍白杜窑村的县外经委原主任杜江波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滔滔不绝打开话匣子:白杜窑村地势险要,连通两湖两广,三国张飞取零陵、赵子龙夜走雅髻岭取桂阳,走的就是这条必经之地,村里居住着杜张二姓三百来户人家。

1934年8月20日农历七月十一一大早,当天负责施茶的本村妇女胡细女刚把茶水挑到亭里,突然奔马嘶鸣,远远一队人马从桂阳方向急驰而来。

胡细女心一惊,慌张起来,当时,见过的北洋军、自卫队、乡丁、土匪,个个尽显强取豪夺、烧杀奸淫之事,不久前,村里张、邓姓两位妇女被一队人马糟蹋致死。她想逃,已来不及,只好顺手往脸上抹一把灰,故作镇定低头做女工。

“老表,辛苦了,我们能在这歇一会吗?”胡细女闻声抬头,见一个胡子兵背着伤兵走进来。“不要怕,我们是红军,是穷人的队伍。”胡细女这才回过神来,见伤兵脚踝红肿得像个馒头,她急忙放下女工,叫来懂跌打医术的丈夫杜登谭,给战士扶正了关节,敷上膏药。胡子兵不由分说,硬塞给杜登谭一块银元作医药费。从那后,胡细女经常给路人讲起“共产党的兵就是好,看个小病,还给一块光洋”。这一年,儿媳妇添丁,胡细女给孙子取名“忠球”,告诉家人世世代代不忘红军的恩情。1952年,18岁的杜忠球表现突出,由区长王承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全乡最早加入党组织的3名党员之一。

军兵联手捣炮楼大快人心

得知我们重走红军路,86岁的杜孝基执意带领我们爬上新田与桂阳县交界的红岭功岭。山顶,红军当年修筑的半圆形壕沟依稀可见,纵目四野,村庄、山林一览无余。

当年9岁的杜孝基亲眼目睹了红军与当地群众联手捣毁炮楼那大快人心的往事。8月20日上午,红六军团先遣队负责人王震远远望见白杜窑羊牯岭敌伪炮楼,立即命令战士们在炮楼对面的制高点红岭功岭筑起沟壕,准备打一场硬仗。后来,发现对面炮楼没动静,于是派一名红军战士前往暗访,得知驻守炮楼的敌军早已闻风逃窜,先遣队决定向群众借工具捣毁这一敌伪军事标志。可村里早已人去一空,说来也巧,战士们遇到了一脸惺忪的杜登翰。一交谈,得知杜登翰头一天帮人赶制作嫁妆的棉絮,睡过了头,刚好起来。“你们是从江西过来吧?”

一年前他到过江西弹过棉花,革命根据地的情况知道一些。“是啊,老表,你能不能把人给喊回来,叫大家不要怕,我们是红军!”杜登翰二话没说,提起一面铜锣爬上村后山,扯开嗓门喊起来:“你们都回来,不要怕。”还真管用,村民们陆陆续续回到家中,有的还跑到红军驻地看热闹。红军战士从群众手中借出锄头10把、钢钎2根、大铁锤1把、撬杠5条、楼梯1架,在泥瓦匠也是炮楼建设者之一的杜忠珏等人的协助下,撬开墙基,摧毁了这座高9米、占地近40平方米的炮楼。除丢失一把锄头、折断两根撬杠作了赔偿外,其余16件工具全部送还。红军还送给杜忠珏一把军用锄头留作纪念。

杜逢秀帮助红军写标语

村公祠是当年红军战士的驻地,也是在这里,红军战士们向广大村民宣传共产主义思想,播撒革命的种子。“写标语的是一个很年青的红军战士,这是我亲眼看见的。”早些年,杜逢秀对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杜为平说起这段往事,激动、自豪写满脸庞。

刚满15岁的杜逢秀见有军队进村,急忙同家人躲进树林。令他们不解的是,好一会都没听见杀猪牵牛、鸡飞狗跳的杂乱声,他麻着胆子偷偷跑回村里,躲在大樟树下张望。只见村公祠旁站着十几名背枪的士兵,一名士兵骑在同伴的肩膀上在墙上写写画画。“老乡,你在干啥子?”冷不防,一只大手轻轻拍在他肩上。“我……我……”杜逢秀回头一看傻了眼,半天说不出话来。“我们是红军,不要怕,那是在写标语。”他这才明白过来。他脑瓜一转,主动从家里背来一面大桌子,搭上两条板凳,“老哥,这样方便些。”小战士果然一蹴而就。

时隔多年,村民经常在夜间看到“红军是工农的武装”几个大字在月光下光鲜金亮。

□通讯员

刘岳彬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