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打造教师队伍建设的“江华模式”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本报通讯员

唐世日江华位于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山高林密,地广人稀,最远的学校距离县城120多公里。过去,农村老师往城里跑成风,每年找关系、打招呼要求调到城区学校多达200余人。今年,

沱荣江等32位教师从偏远山区调入县城,他们既不需要找关系,更不需要送礼,仅凭着自己扎实工作取得的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业绩。这是该县狠抓教师队伍建设的导向,夯实教师队伍建设“江华模式”,打造风清气正的教育发展环境的一个缩影。“优秀教师,有选校的权利。严格按照实绩选学校,在我这里打招呼没用,必需树立用人导向,打造公平、公正、公开的良好教育生态,促进教师提升自己,做出实绩,有奔头。”该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唐孝任说。江华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打破“条子论”“关系论”,严格按照德、能、勤、绩进行选拔,树立优良的教育政治生态,构建了公平、公正的教师成长机制,让农村教师有奔头,高待遇,安心幸福地从教。江华的教育近几年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整体水平进入了全市的先进行列,成为全省教育强县。近日,笔者走进江华,探寻教师队伍建设的“江华模式”。“培养教育专家型校长,引领学校内涵发展”“办‘有乡村味道的学校’,让每位孩子都是最美的风景,打造瑶山深处的

‘百草园’,推进‘一班一特色’‘一生一特长’办学思路,让学校厚重起来。”今年暑假,该县码市中学校长李荣胜应邀到江永县做教师培训,做办“办有乡村味道的学校”办学特色专题讲座,引起了共鸣。这是江华培养教育专家型校长,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一个例子。“校长是教师的关键。一位好校长就能培养出一批好教师,一批好教师才能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2017年底,该县教育局党组会明确提出

:“县教育局把校长放在第一位”“校长把教师放在第一位”“教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的“三个第一”思想,着力培养教育专家型校长,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领航工程。“当前,江华教育不缺‘万金油型’的校长,但缺少专家型、教育家型的校长。”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唐孝任说,“培训就是给校长输血、造血,帮助他们从思想上成长,在办学理念上成才,孵化出县、市、省乃至全国名校长,真正成为教育家型校长。”如何才能培养教育家型校长,引领学校内涵发展?该县教育局决定全面开展“七个一”即

每期研读一本教育专著、每周写一篇教育反思、每季开一期校长论坛、每年进行一次教育理论考试、每期进行一次听课和评课、举办一次研修培训等活动,提升校长内驱力,倒逼校长学专业知识,扎牢理论功底,探索教育中的问题和回归课堂。为此,江华教育局选派50位校长参加为期3年的“国培计划”(2018)江华中小学“教育家型”校长高端研修华南师大班培训。围绕校长胜任力特征、学校发展规划、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文化建设、课程教学管理等,通过集中、跟岗、返岗指导等方式,以“校长领导力提升与学校优质发展”为培训主题,提升校长的领导与管理水平,形成学校办学理念,推动学校“一校一品”工程。启汉小学是以中国共产党创建早期党员、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李启汉命名的学校。“参加‘教育家型’校长高端研修华南师大班就是在一次次造血,通过培训学习,办学理念、学校特色与文化进一步明晰。”该校校长李华运说:“现在学校正在完善校园红色文化,落实以‘启汉精神’为核心的‘一训三风’,开发‘启德’‘启智’‘启体’‘启美’‘启劳’的校本课程,打造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圩镇二小是一所全新学校,校园里洋溢着浓郁的瑶文化氛围。该校校长何化桥说,在一次次培训中更新观念,找到了自己专业成长和学校管理、孩子成长的教育理念,学校瑶文化日渐成型,正着力打造江华名校。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唐孝任介绍,校长培训不是随随便便的,要让每一位校长都要学到东西,培训前都会对校长需求、培训课程、培训形式进行调研,在精准培训中,最大限度地挖掘校长内在潜能,提升专业素养内涵,培训教育家型校长。近两年,该县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举办校长教育理念与领导力理论认知与提升、校长领导力实践、“一校一品”规划制定与实施指导等专项培训班20余场,所有校长均参加培训,全力培养“教育家型”校长。同时,还要求校长每周写工作反思,倒逼校长对学校管理、办学理念、学校校园文化等进行系统反思。教育局长还会亲自对校长们的反思进行批改,给出“好”“一般”“差”等次,好的反思还会通过江华教育微信公众号进行刊发,让所有校长都进行学习,不好的还会约谈。“这一举措,督促校长们扎扎实实进行反思,也帮助校长们在反思中提升。”该县大石桥中心小学的校长奉前茂说。此外,该县还通过校长听课、评课大赛,让校长从繁杂的政务中解放出来,回归课堂,让校长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引路人。“为倒逼校长进课堂,搞教研,校长听课、评课大赛是好方法,让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来对校长评课打分,考校长。校长有了

‘监督人’,自己必定主动去学、去研、去写,回归课堂。”该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鲁成华说:“校长听课、评课,引领校长聚焦‘主业’,对提升校长发展内驱力大有裨益,引领学校纵深发展,向教育家型校长转变。如今,全县有

70多位中小学校校长回归了课堂,有30余人被评为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名校长、湖南省教育家孵化培养对象,还有不少校长开设了个人工作室、工作坊等,校长们一步步向教育家型校长蜕变,让学校插上了内涵发展的翅膀。“江华有一批学校的办学理念、一训三风、校歌、校徽已经成形,办学特色逐渐彰显,应该是校长培训的成效。”华南师范大学博士钟罗金在华南师大班开展返岗实践指导时评价道。“培养有教育信仰的教师队伍,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关键是信仰。培养有教育情怀和有信仰的教师,才能促使教育高质量发展。反之,教师只是一位守摊人,给教育就只有伤害。”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唐孝任说。培养有教育信仰的教师队伍,江华措施迭岀,步履坚实。码市中学是江华最偏远的学校之一,毗邻广东省,离县城120公里,涔天河水库扩建环库公路未通行前,往返要绕道广东和市内蓝山、宁远和道县,时间要3、4个小时,现在也要2个多小时,但该校却是江华农村学校唯一一所县级名校,得益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关心。“青年教师思想前卫,思维敏捷,没有思想引领是完全行不通的。”码市中学校长李荣胜坦言。该校将党建与教师队伍建设有机结合,发扬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党员教师上好一堂精品课、结对一个班级、帮助一个贫困生、

带好一个教研组、带好一名党外优秀教师、

联系一个年级、

负责一片区域、

创建一个一生一特长和一班一特色品牌项目的“八个一”活动,引领全体教师的教育思想。“‘八个一’是实在的,只要敢于挑战、自我完善就随时能做到,活力自然彰显出来。”学校教师钟名松说:“自己也是这样成长起来的,现在也与一位青年教师组成了师徒,在业务教学中自诊、互诊、会诊,做到了思想上引领,业务上指导。”小圩中学原来是一所薄弱学校。2017年下期,上任该校校长的唐世林调研中发现,学校活力不够,老师们没有思想,按部就班。该校决定加强教师的思想引领,把教师的主动性激发出来。郭嗣东是该校一位52岁的老教师,毕业参加工作就没有挪动过,教学方法老套陈旧没有创意,思想上保守,有混到退休的想法。该校派出40出头的优秀教师刘春涛与郭嗣东结成帮扶对象。刘春涛首先从思想观念为突破口,帮助他打通理念路径,树立教育信仰的最后一公里。还从创新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方法上给予指导,很快教学成绩跃升到全县前列。小圩中学的教学成绩由第三梯队领跑全县乡镇中学第一方阵。“激活教师活力的秘诀就是思想引领,培养有教育信仰的教师队伍。”小圩中学校长唐世林道出了秘密。思想引领才能培养出有教育信仰的教师。落实校长、支部书记一肩挑,并将党建与教育教学业务工作融合,杜绝了“两张皮”。沱江镇二小是一所县城中心城区小学,师生多,社会关注大。该校校长叶平和任职后,没有凭借经验抓管理,而是抓思想引领,激活了队伍,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如今,该校正朝着书香校园等全方位提升学校办学品位。“老师们坚定了教育信仰,才会倒逼他们学专业,扎牢理论,解决教育中问题提升素质。”叶平和说。除此之外,该县通过典型引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唤醒和激发教师活力,坚定教师的教育信仰和增加责任感。在江华,老师们的敬业和奉献精神让人感动。花江洞完全小学校长“妈妈”曾宪英,

35年来一直坚守在距离县成60公里的大瑶山,30余年义务为孩子们理发、缝补衣衫,托起大瑶山里留守孩子走出大山的梦。家长们称她为孩子们的御用

“理发师”和“缝纫匠”

。80后的余莲秀是码市中学的副校长,扎根该校18年。只要是她接手的班级,教学成绩总是名列全县前列。她的表亲是教育局工作人员,但她从来没有向县教育局提出调动。余莲秀的爱人是高中把关老师,无法照看孩子。为了不影响工作,余莲秀产假后就把孩子带到码市中学,没有因为孩子而影响一节课和学校工作。“有了坚定的教育信仰,教育教学中遇到再大困难的事都能克服,都能想办法解决。”余莲秀说。鲤鱼塘完全小学位于湘桂边界,是一脚踏两省的学校。在该校工作了20余年的教师廖艳萍患颈椎间盘、腰椎间盘突出症,大脑供血不足已经10多年,丈夫下岗,父亲残疾瘫痪,支撑着娘家、婆家和自己的家3个“家”,更没有因这些困难影响教育工作。今年,还被评为湖南省最美乡村教师。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唐孝任把曾宪英、余莲秀、廖艳萍等这样的教师,叫作“我身边的榜样”。他认为,只有

“身边的榜样”越来越多,江华民族教育才能高质量发展。同时,该县教育局从顶层设计抓实教师队伍建设,明确了一年一个主题,通过全县师德演讲巡讲,践行“真干、苦干、拼命干”的江华教育精神巡讲,思想大讨论,开展优秀乡村教师、优秀教师、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评选,发现身边典型,树立身边榜样等加强教师的思想引领,树立教师教育信仰。“以思想引领为突破口,教师思想上进、业务能力突出,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活力进一步提升。”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唐孝任说。近三年,邓务姣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贺美玉被评为湖南省芙蓉名师等。一批获全国、省市优秀教师,被授予县级教学能手、教学标兵、优秀教师、班主任等有1000余人次。“健全公平公正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好的教育的关键是好教师。好教师的关键是抓教师专业成长。抓教师专业成长关键是健全教师成长机制。”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唐孝任提出一连串的关键。这一串“关键”离不开《江华瑶族自治县中小学校绩效考核方案》《江华瑶族自治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管理考核方案》等文件,老师的年终绩效考核奖金、评先评优全看这些方案落实得如何。“不成长不行,年终时最差与最优的等级相差近万元奖金,自然就鞭策教师们成长。”一线的教师纷纷坦言。现在村小教书每月比县城的多1600元,如果没有两把刷子是不能到村小上课的。“‘两把刷子’就是每学期的期末质量检测教学成绩和教育教学专业素养能力。现在老师们每天想的就是如何提升教学水平,搞好质量,专业成长。”

该县桥头铺中心小学校长罗舜道告诉笔者:“在沱江镇木桥头村小任教的唐秋玉老师,教育教学实绩和教研方面成绩突出,村里的干部和群众指名道姓要把唐老师留在村中任教”。同时,培训、交流、支教、“名师带徒”、结对帮扶都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措施。这些年来,除所有校长参加培训外,每年都选10名左右中层管理人员到中南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等学校跟班学习或挂职锻炼。90后的黎忠福是大圩镇第一小学校长。他被送到湘潭市建元学校挂职锻炼、学习。“学习到了更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促进了专业成长。”黎忠福说。  偏远的原花江乡中心小学教师,现任涔天河中小学教务处主任的蒋金凤,2017年到教育局跟班学习一年,整个人脱胎换骨。她告诉笔者,通过跟班学习个人素质、专业能力、管理能力都提升很大。周贵草从最偏远的码市镇黄石完全小学到教育局跟班学习两年,她收获不少,站位高了,信仰更坚定了,工作也更有条理了。“交流让自己更自信了。”现任桥头铺中心小学副校长的周贵草谈到自己的成长时说。近两年,全县校长、教师支教、调配、交流近200余人,让教师专业成长起来。“江华财力有限,但对教师培训却舍得出钱。教师培训,解决思想问题,培养专业素养与师德涵养。”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唐孝任说。江华全面通过“送出去”“请进来”和建立国家、省、市、县、校五级培训体系,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同时强化校本培训,开展以“教师阅读与专业成长”为主题、以教师读书研讨为载体的校本研修系列活动。据统计,近3年,全县完成教师培训2万人次。同时,还对全县119名村小、教学点教师进行了“养身、养心、养学”三养培训。开设了师德教育、新课程理念、信息技术、心理健康教育、中医养生等理论课程,设置了课堂教学、国学诵读、实地考察等实践性课程,增进了村小、教学点教师教育情怀,提升了幸福指数,增强了教育使命。“打通村小教师培训的‘最后一公里’,消除培训‘盲区’,为全面提升全县教师队伍素养助力,促进了村小教师专业成长,以提升村小、教学点的教学质量。”该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伍业胜说。该县涔天河镇牛山村小教师熊艳介绍,村小教师培训走出地域影响,素养在培训中得到提高,也更好的驾驭课堂,服务课堂。同时,近三年,先后承担了郴州中小学心理健康培训班,安仁县、桂东县、耒阳市3个县市区“国培计划(2019)”湖南省第五批项目县乡村教师培训者团队跟岗培训。同时,该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唐孝任多次应邀到广东、广西柳州、安徽等就江华教师培训模式进行讲座。唐添翼、刘宇雁等应邀到江永、郴州、云南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学校特色等讲座。杨慧萍作为草根老师,也成为县内小学语文教师培训专家。“江华‘国培计划’连续三年是全省排名前列,江华教师培训是可圈可点的,其模式是可复制的,可推广的,已经走出永州、湖南,走向了全国。”省国培办主任黄佑生谈起江华教师培训评价说。“教师培训就是一剂造血针,打入了骨髓,融入血液,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该县教育分管教师培训的钟江雄说。“让教师成为光荣的职业,有奔头”“让老师安心、稳得住,就得享受职业的幸福,有奔头,有盼头。”唐孝任总是在为老师们谋福利、尊严和地位。他说,福利、尊言、地位让他们挺直了腰杆。怎么尊重呢?答案:从经济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上落实。该县教育局给出一个数据:教师与公务员一同发放年终绩效评估奖,2016年人平发放1万元,2017年人平发放2万元,2018年人平发放2.4万元,最偏远的乡村教师每年享受津补贴比县城教师高2万元,形成了“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同时,教师体检费用纳入财政预算,教师绩效工资、年终绩效评估奖、文明县城奖、综治维稳奖与公务员一个标准发放。建设教师公租房、周转房2800套,3200名教师搬进新房;40余名教师被推选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每年举行一次教师表彰大会,县委书记、县长每年看望、慰问一次教师代表。在江华,不仅尊重教师,而且让教师“有为就有位”,成为“一种模式”。“教师调动不能正常化、制度化,势必给腐败留下空间,也严重影响教育发展。教师调动必须要去除行政化,要真正通过本事来解决。”2012年12月,江华瑶族自治县教育局长唐孝任上任时,就面对过不少教师要求调动的问题。该县人事股长邹高峰介绍,“凡进城必考、优秀教师优先、看业务重品德,已成为选人、用人、重人的原则。这个原则已经坚持了7年,为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偏远学校任教的唐老师,通过进城考试考入县城沱江中学。据了解,他没有考入县城工作前,2012年前连续2年准备5万元准备输通关系,可这个办法行不通。后来,扎实工作,取得了成绩。2014年8月,机会来了,他通过公平、公开、公正的进城考试,不需要花一分钱。在黄石完全小学工作3年的何娟提拔为副校长;工作4年的向妙交到县教育局工作;参加工作只有6年的奉开朋,27岁时他直接从启汉小学教导处副主任提拔为新铺完全小学校长;26岁的黄明金也是从小圩中心小学副教导主任提拔为桥铺完全小学校长……“主要是看中了他们的教育情怀、信仰及工作能力。”教育局人事股长邹高峰说。从偏远的大圩镇第二小学调到县城新建的江华芙蓉学校任业务副校长的汪海林告诉笔者,没想到自己的付出,工作7年就晋升了中小学一级教师,领导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为,有位,让人感受到幸福满满。”黎忠福谈到幸福职业感说。据悉,该县每年都要拿出一批县城学校的岗位向乡村学校和偏远山区学校招考,一来解决青年教师择偶难,二来让最基层的教师有奔头,有盼头。同时,进城考试不但看文化考试成绩,还要看日常教学成绩,评先评优秀等。今年,从中河完全小学考入县城沱江镇第七小学的欧丽娟介绍,自己进城文化考试和5年内的教学成绩、评先评优综合分数排名是第7名,也是第7个选学校的。同样,在公费师范生、新招聘教师分配时,也是按照在学校的成绩,由他们自己选择学校。好成绩的选择距离县城近的,差的选择远的。据了解,去年,有位公费师范生在学校时有一科没有极格,毕业证要推迟一年才能拿到,最终只能选择偏远的凌江完小。钟江雄介绍,正是良好的教育生态和教师地位,吸引力不断增强,吸引了银行职业、公务员、医生报考教师,也吸引了在外县、市任教的江华籍教师返乡,更吸引了不少高学历的毕业报考教师。该县进城必考、凭能力和成绩进城、先学校打破了关系网,也激发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据不完全统计,有1000余教师申请任学校中层领导和班主任,受表彰的和获得教育能手等先进个人的农村学校教师也越来越多,教师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