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砖先生2019年推出文化散文集《迷失的归途》,全书收录作品40篇,约35万字,主要叙写他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行走的所见、所闻与所感。翻阅集中作品,我们随处都可感受到作者坚韧沉着的行走,痴迷深远的探寻,飞扬洒脱的诗情与质朴自由的情思,感受到他对精神家园的眷念与回望。
一、坚韧沉着的行走
在《迷失的归途》中,抒情主人公一直在行走。从零陵古城到潇湘之野,从神州大地到异域他国,从没有放慢更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他一路行走,一路观察寻觅,在他人一晃而过的地方赏读最美的风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有碧潭飞瀑、古树密林、雪山峡谷等自然风光,也有溶洞碑林、古寺荒庙、名人旧居等人文景观,还有乘公交、用电话、拿小费等各地不同习俗。作者发现神龙溪里的流水透彻澄碧,清纯甘洌,非其他地方的溪水可比美(《巴东札记》);发现台湾故宫博物院牌楼匾额上“天下为公”四个字的大小组合竟然有些不一样,耐人寻味(《感悟台湾》)。他一路行走,一路感悟思考,在不经心流逝的光阴里找寻存在的意义。在他那里,有对日听鸟语,夜闻松涛山林生活的羡慕;也有对林县人修建红旗渠精神与智慧的赞美。有对特殊年代革命者要时刻准备奉献自己的肉体供自己同志做锻炼靶子的反思;也有对专制制度与民主政治的个性化解读。行者天地阔,行者故乡亲。阅读《迷失的归途》,读者既能感受到风景无边,也能感受到行者无疆;既能感受到人格的坚韧,也能感受到家园的静美。
二、痴迷深远的探寻
杨金砖先生喜欢查古籍,寻古道,探古迹,读古碑,思古人,喜欢翻阅“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作为永州人,他的《潇水古城记》《墨香永州》《零陵风俗》等文谈及永州的名人、古迹、书法、曲艺时,都是信手拈来,如数家珍。不仅如此,他无论行走到哪里,也无论是因何而去,都要研读那里的历史文化,追寻文化的根脉。他到衡阳开会,就要细数一下衡阳的历史人物与文化名人(《心仪衡阳》);他参观杜甫草堂和武侯祠,就要深入考究杜甫与诸葛亮的生平事迹(《游梦巴蜀》);他远赴菲律宾出差,就要点评黎剎等文化名人(《行走南洋》)。可以说,对历史文化的关注是他深入骨髓的一种爱好,也是他散文的最大特色。他学养丰富,在创作中旁征博引,所引用个资料往往经史子集无所不包,稗官野史、逸闻实录、民间传说等时有出现。其中,他引用最多的是诗词歌赋,引文和他自己的文字穿插组合在一起,互相补充,交相辉映,常使得文本文采斐然。阅读《迷失的归途》,读者既能感受到历史的久远,也能感受到文化的厚重;既能感受到作者的广博,也能感受到作者在历史文化中找寻灵魂憩园的努力。
三、飞扬洒脱的诗情
《迷失的归途》想象新奇,意象鲜活。在作者笔下,蘋岛“犹如一位跨越时空、贯看秋月春风的处子,悠然自得地镇守在潇湘二水的交汇处,任凭潮涨潮落”(《春涨蘋洲》)。香港在夜色笼罩下华灯闪烁,霓虹飞舞,“宛若一只通体透亮的翡翠,让人惊叹,更让人深思”(《话说香港》)。作者习惯于将自我的情感体验与人格理想融入审美对象中,建构诗的意境。他这样描写自己在巴东垭观看云涛:“凭栏鸟瞰,脚下是千丈绝崖,远处是苍茫林海,人浮云端,雾生脚底。”(《巴东札记》);他登临其高不过三、五米的假山,竟然意气风发:“凭栏而望,吴楚云天,潇湘景色,尽入眼底。凌云壮志。荡漾心间。”(《毓秀流芳》);作者还往往出口成章,辞藻华美,语意鲜活。他赞颂浯溪摩崖石刻:“文若珠玑,字若游龙,发春秋之忧思,抒江湖之块垒,佐庙堂之社稷,续万载之文明”(《永州山水》)。他追叙朝阳岩当年的美景:“登阁而望,危崖高耸,如在云端。浩荡江流,白帆点点,烟波生处,欸乃声声。”(《朝阳旭日》)。阅读这些文字往往就是在读一种古雅的趣味、潇洒的风度与飞扬的诗情。
四、质朴自由的情思
杨金砖先生是地道的农家子弟,一直保有真诚、直率、敦厚的农家品性。他情感纯净,是非鲜明,在创作中,他为日趋紧张的干群关系揪心,为当前浮躁的学术风气揪心,因贫困村成功脱贫欣喜,因古寺庙得到修缮而欣喜,他的忧乐始终与社会发展进步连在一起,并且无一不是发自肺腑。他胸怀悲悯,对那些失语状态下的弱势群体充满同情。《湿冷的街道》写对流浪汉命运的牵挂,《巴东札记》写对素不相识老人的资助,均能让感受到人间温暖。作为农家子弟,金砖先生也一直保有传统农民无拘无束,洒脱不羁的秉性。在创作中,他思想敏锐,敢想敢说,字里行间常含心灵的拷问与个性化的反思。他说:“在集权与独裁的社会,百姓最多也只是政客们的一只玩偶,国家兴亡的大事就是你想去担当也够不着边儿。”(《感悟台湾》),他慨叹潘汉年在延安与同志们打交道,虽然志同道合,但是常感心力交瘁,寸步难行(《日出井岗》)。他的这些作品,既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能促使读者深入思考;既充满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也体现出对美好人性与民主治理肯定与向往,蕴含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