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
阳明山的冬天,最大的特点就是静。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借柳宗元《江雪》的前两句诗来形容阳明山的冬景,最合适不过了。山中所有的生机都蛰伏起来,千岭万壑寂静无声。那些曾经热闹非凡的宾馆和民宿,早已关门歇业;已将农事收拾妥当的山民,安心在屋里烤着木炭火,暖壶烧酒打发漫长的冬日时光。也有不少摄影爱好者,痴迷阳明山的冬景,开着大马力的摩托车或小汽车来到山中,观赏和拍摄只有北国才能见到的景色。鲜红的羽绒服和摩托车的颜色有如雪中火把。
冬天山中的气温能降到零下十几度。冬雨飘下来,寒风啸过,便在树枝上结成冰凌,把枯枝和树叶紧紧包裹起来,似琥珀一般晶莹剔透。一树一树的冰凌宛若白玉妆成,漫山遍野铺展开去,把阳明山营造成一个冰清玉洁的梦幻世界。凄厉的北风摇动坚硬的树枝,冰凌相互碰撞,发出簌簌的声响,像冬天的窃窃私语。
雪飘下来的时候,山中处处是冰冷的驿动。雪沙子哗啦啦下得差不多了,鹅毛大雪便纷纷扬扬起来,它们在空中不停地旋转、舞动,轻盈得如同跳《天鹅湖》的芭蕾舞女,阳明山便是她们阔大的舞台。她们眼花缭乱的舞姿,迷茫了整个天空,也朦胧了远山近壑,将山麓、森林、岩石、山路和农舍铺上一层厚厚的雪绒,让所有的生命都在雪绒覆盖下深睡,让阳明山从早到晚、从上到下,“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没有香花异草的吸引,没有俗世之人的骚扰,没有功名色相的诱惑,冷风冷色冷清,使山中成为与世隔绝的化外之地。
这种寂寥、洁净的环境,让阳明山很早就成为释、道诸教向往的福地。史载:佛教于东汉明帝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不到百年,在东汉末年,阳明山就建立了白云寺,汉献帝钦命智安禅师前来主持寺庙佛事。佛教尚未在中原普及,朝廷就在地处偏远且蛮荒未化的阳明山建寺,着实让人费解。只能说,阳明山这块宝地天然与佛教渊源深厚。唐宋以后,山中教事越发兴旺,白云寺内香雾缭绕,梵钟悠扬;宋代新建阳明山寺,与白云寺形成掎角之势,遥相呼应;到了明代,武宗皇帝三公主又在山上建歇马庵。松涛云影中,每日诵经念佛之声不绝于耳,缓缓地飘荡于阳明山明净的天空,也久久回响在悠远的时空深处。
除了佛教,道教也对这里情有独钟。据《永州府志》记载,“王真人,德安人也。修炼于零陵阳和山。元初赐额为‘万寿宫’,封‘懿德真人’。征入朝,遂不返。”阳和山即阳明山。能被朝廷赐封的道观和道士,绝非等闲之辈。几百年过去了,阳明山中道脉犹隆。几年前的一个暮春之夜,我和几位朋友饭后在阳明山的山道上漫步,无意中举头仰望星空,只见繁星闪烁,淡淡的云雾生成一个巨大的太极图形,两条鱼相互缠绕,缓慢游动,半边晦暗,半边灿烂。我以为产生了幻觉,急呼朋友观看,众人瞠目结舌、连呼惊奇,稍后太极图案便消失于夜空。
同一座山上,庙观林立、释道共生,钟鼓长鸣、丹炉常燃,也堪称宗林佳话、阳明传奇了。
真正让阳明山成为名山和佛教圣地的,是明朝的秀峰禅师。
秀峰禅师出生于阳明山南麓的新田县东山岭,俗姓郑。自幼聪慧过人、佛缘深厚。稍长,置父母光宗耀祖的厚望于不顾,潜心向佛。十五岁时,携带一瓢一笠,出家修行。先是到了附近的陶岭师姑殿,做了十八天的和尚,感觉此地不是修行之处,又步行到了大瓜岑秀峰山,在这里待了8个月之后,内心又生出寻求理想之地的强烈愿望。于是辞别师傅,继续寻找心目中的福地。他翻山越岭,一路风尘,终于在十六岁那年,站在了阳明山上。先是被这里的木石山势、紫气银砂所迷住,通过进一步了解,又被山中佛踪道影所吸引,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宿感闯进他年少的心扉,秀峰小和尚不再跋涉,将那颗虔诚向佛的心安顿在了阳明山。
当时山中寺庙的住持是明性长老,两人初见便一如故人,顿生亲近。明性为秀峰剃度,收为弟子。秀峰也从此结缘阳明山,孤灯佛影,诵经悟道,终成一代大师。
秀峰和尚在庙里随明性长老修行一年多后,突然不知所踪。是他的修为已经超过师傅,还是庙里太过喧闹,原由不得而知。秀峰离开寺庙,一个人躲到岩洞中清修,每天“岩栖涧饮,坐苔朝夕”,靠岩洞前的一株苦菜充饥。这株苦菜好像得到仙气滋养,茎大异常,秀峰每天只吃一片叶子就能维持生命。为了不伤菜叶性命,每次都是等黄叶自然掉落之后才拿来食用。在岩洞苦修三年后,一次几个猎人在山中狩猎,“逐鹿发矢,随奔岩前”,秀峰心存仁念,急忙为野鹿念佛超度,声音惊动猎人,连忙回去告诉明性长老,最后被强行召回寺中修行。这一年,秀峰和尚20岁。
立志追求佛法真谛的秀峰禅师并不满足自己的修为。不久之后,他千里迢迢南下岭南,到达曹溪礼拜六祖慧能,并与南华禅寺住持结为好友,“相与体究道要,默传六祖宗旨,日久精进不辍”,一晃便是三年。秀峰通过住持接受并领悟了六祖慧能的佛学精髓,不仅修为大增,也使自己真正成为六祖佛法的传人。虽说禅宗到慧能手上不再传承衣钵,但秀峰作为六祖嫡传和“七世佛祖”当是不争的事实。
学成回到阳明山的秀峰禅师,经常在寺庙里向众弟子宣扬佛学心得,替信众指点迷津,声名大振,慕名前来剃度和朝拜的人不计其数。到了嘉靖二十九年,有一天,秀峰禅师擂鼓召集众弟子,说自己寄迹人间已经三十多年,今天愿意以身度世,入关坐化。并约定三年为期,方可开关。秀峰禅师时年39岁。三年后的农历七月十七,众人“启关谛视,宛然如生”。弟子们将秀峰禅师的肉身祀奉于殿堂之上,供信众参拜。
以上便是剔除各种玄奥故事之后的秀峰禅师的大致生平。他坐化之后,明朝的南渭王赠额称其为“临济正派”,并尊崇其为“七祖”。秀峰禅师修行的寺庙也改名为“万寿寺”。寺庙大门上的那幅楹联“名山千古秀,活佛万家朝”,据说也是南渭王所撰。
名山、活佛,从此成为密不可分的共同体。活佛坐化前,阳明山为他提供高渺出尘的静修环境、岩洞、涧水和苦菜叶;活佛坐化后,有关他的故事传说则赋予阳明山更多的宗教意蕴和文化内涵,让阳明山真正成为享誉中外的圣山、名山。
自从秀峰坐化成佛之后,近500年的时间里,虽历经数次改朝换代,活佛的信众从未减少过。每年,周边地区的百姓,从四面八方跋山涉水来到万寿寺,向活佛的真身顶礼膜拜,祈福、还愿的人群络绎于山道,匍匐于寺前。阳明山也因活佛有求必应而成为圣山。即使后来活佛的肉身不知什么原因消失,依然灵验如故。据当地人介绍说,登阳明山的盘山公路修通之后,虽然路窄弯急坡陡,几十年来从没有一辆车坠入悬崖峭壁,某次一辆小车前轮悬空,硬是没有翻下山崖。后来又在另一面新修了一条上山的二级水泥公路,切下来的陡坡经常落石如雨,也没有人因此受到伤害。还有万寿寺后面那眼秀峰禅师曾经饮用过的万寿泉,有如高僧的心境,常年不涨不涸、不激不扬。这清冽润甜水,被许多信众装回家中饮用,又圆却了多少人家传宗接代的梦想!
近些年,不仅阳明山的万寿寺成了游客必看的景点,就是秀峰禅师出生地东山岭,也成了旅游热点。村民们在半山处修建一座秀峰禅寺,经年烟雾升腾、紫气缭绕。时常响起的鞭炮声,与谭晶演唱的“在那东山岭上”的歌声,在半空中缠绕、飘荡,让游客生出浓浓的禅意。特别到了每年的阴历十月初二,秀峰禅师诞辰的日子,当地民众都要在此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钟鼓齐鸣,烛火炽烈,万客云集。老祠堂里的柴火灶正在烹炒各种供香客食用的荤菜素菜,香风熏人,比之阳明山多了不少尘世的味道。再过些日子,冬天来临的时候,东山岭也和阳明山一样,重归寂静。
山上冰封雪覆,万籁俱寂。红墙朱瓦的万寿寺静静伫立在洁白的雪景里,宛如一幅禅意蓊郁的美妙画卷!那袅袅上升的香烟,那款款回荡的钟声,那声声悠远的佛号,时刻让人感知到,生命从未在寒冬里消失,信仰从未在冰雪中泯灭。春风一到,阳明山那些蛰伏的生命又会蓬勃绽放,云海、杜鹃花、溪流、清潭又会依次在山中交替显现,阳明山又将美好的景色、美好的意境、美好的传说,奉送给美好的生活和美好的人们。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