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四季阳明(三)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郑山明

1934年8月,立秋刚过去不久,“秋老虎”还在肆虐,阳明山上却热闹非凡。一支近万人的衣衫褴褛的部队从东边开进阳明山腹地,他们纪律严明、军容严整,在山民的引导和帮助下,穿行于羊肠小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捣毁了阳明山区公所,活捉了特别区区长。这支部队就是从井冈山转移过来的红六军团,指挥员中有任弼时、萧克和王震等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们接受中央军委的训令,准备在阳明山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和苏维埃政权。一直想置红军于死地的蒋委员长随即调遣湘桂军阀十余个正规师合围阳明山,红六军团依仗险峻的地理位置,多次击溃国民党军队的进攻。

严酷的战斗让红六军团将士意识到阳明山地区的致命缺陷。这片区域人烟稀少,山民们依然停留在刀耕火种的生产力水平,基本靠红薯和玉米充饥度日。加之这里瑶汉杂居,民族关系比较复杂,山民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群众基础比较差,红军的后勤保障无法维持将士的生计。最后经请示中央军委,红六军团被迫绕过敌人防区,挥师往宁远、新田县方向进发,经道县渡潇水,进入广西全州。

阳明山又恢复了秋日的平静。但红军的身影连同他们写下的“打土豪、分田地”的标语已深深镌刻在大地之上,成为阳明山美好的秋天记忆。

九月的阳明山,暑气早已散去。山中天高云淡,凉风送爽,风中夹杂着野果的香味沁人心脾。山麓的茅草已有些苍黄,一些阔叶林也开始泛出淡黄。山谷里秋的气氛还没有那么浓,树木还在坚守自己的生命绿色,只有几片不知名的红叶张扬在绿色之中,宣示秋的来临。溪边的野草仍然葱郁茂盛,一簇簇野菊花昂然绽放,勤快的蜜蜂抓住一年当中最后的机会在野菊上採收花蜜和花粉。

这季节,山中唯一喧闹的只有山溪之水。虽然雨季的激情澎湃不再,溪水仍是不甘寂寞地叮咚作响,在干燥的清秋里声音尤为清脆。沿小黄江源的人工步道往山顶行走,一路都有溪声做伴。这条山路是信徒上山朝拜活佛踩出来的,后来路面铺上水泥,溪上架好桥梁,便成了观光旅游的栈道。小路大多蜿蜒在树荫下,高低错落,左右逢源。路旁的溪水涓涓流淌,清澈见底,或溅珠泻银,或清潭涟漪,天光透过树梢在水面上折射出一条条闪烁的光带,调皮而灵动。山溪里的石头裸露在外,被丰水季节奔腾而下的溪水打磨得圆润滑溜,在水中泛出片片红色,像锦缎,像七彩岩,像沉淀在水底的秋色。坐在溪边的石头上,赤脚泡进溪流中,便生出许多孩提时代的记忆。好几次都想学学魏晋名士,躺在溪水之上,体验一下“枕流漱石”的感觉。

秋水就这样赋予阳明山亮丽的秋韵。深潭,倒影,成了阳明之秋最迷人的景致。情人谷中,万和湖上,沉静的潭水映照着天空的云彩和周边的秋色,宛若仙境。在山腰处,在古意盎然的“阆苑”前面,也有一方湖水,湖不大,截溪而成。湖边有造型典雅的亭台楼阁,有麻石砌就的围栏和路面。山色倒映在湖面,湖水更显静谧深邃,几株水杉耸立湖上,树干一半淹没于水中,一半映衬于水面。近水的树叶已转为红色,一丛丛、一丝丝,像火苗在湖面上燃烧,给宁静的高山湖泊带来几分艳丽和躁动。动静相依,山水相映,便是阳明之秋的神韵。

到了暮秋,山中秋意已经浓得化不开了。秋风掠过树林,秋声乍起,恰如欧阳修所描述的“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风雨聚至”。成片的竹林在秋风中摇曳起伏,枯萎的竹叶与各种颜色不一的树叶随风曼舞,给人一种“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的苍凉肃杀之感。

就在这样一个时节,曾经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最艰难困苦的时候,一位身披大氅的人物,在几位亲信的陪护下,悄悄来到阳明山。秋风中,他站立在山巅上,大氅哗啦作响,举目四顾,山河苍茫,眼神里充满忧虑、困惑与期待。几分钟后,他迈出沉缓的步伐,向山中寺院走去。寺中住持仿佛知道他的到来,早已在门口迎候。见面之后,不作任何寒暄和介绍,直接进入大殿。住持在一旁敲响钟磬,这位大人物在前,几位侍从在后,一起对七世佛祖的真身行跪拜之礼。三通礼毕,住持将一张黄色的纸条递给大人物。他用有些颤抖的手打开纸条,只见上面写着六个赭红的大字:胜在川,败走湾。大人物盯着这句偈语思考良久,然后抬眼向住持望去,眼眸里满是期待。住持摇摇头,伸出左手做出“请”的姿势。整个场面像极了一幕哑剧。

这位大人物就是蒋介石。他亲临衡阳主持召开军政会议,分析抗战形势和国家前途,整个会场笼罩着悲观的气氛,让他心头沉重异常。茫然无绪中,有人告诉他附近有个阳明山,山中菩萨很灵验,也许能指明一条出路。跟宋美龄结婚后便信奉基督教的蒋先生,踌躇良久之后,带上几个心腹大员,乘直升机飞到阳明山,便出现了前面一幕。当他看见那六字偈语的时候,隐隐约约觉得它与自己和国民党的命运有某种神秘的关联,但又飘忽难以理解,他想让住持做出解释,住持以天机不可泄露为由,拒绝了他的要求。

几年之后,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之日,蒋介石突然明白了“胜在川”的意思。在全民抗战的过程中,蒋介石和他的国民党政府被迫由南京迁往四川重庆,最终在这座“陪都”迎来了全国抗战的胜利。这时,蒋介石对六字偈语已是深信不疑。只是对后三个字的含义还不得要领。又过了几年,当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辽沈、平津和淮海“三大战役”的胜利之后,蒋介石又想起后三字:“败走湾”,心里相信自己的归宿便是台湾了。于是,他一方面继续调遣国军负隅顽抗,另一方面暗中安排肱股大臣陈诚出任台湾省主席,加强台湾的防务和管理,为他“走湾”做好准备。

也是在一个秋天的日子,蜗居台湾的蒋介石在蒋经国的陪同下散步于山道中。蒋介石指着前面的山问道:这山叫什么名字?经国答道:草山。蒋介石听后沉默良久,说道:给这山改个名字,就叫阳明山吧。蒋介石城府很深,并没有说明改名的理由,后人推测,“草山”有暗指他兵败大陆、在台湾落草为寇的含义,很伤他的自尊,因而必弃“草山”之名。这种推测符合蒋的个性。至于改名“阳明山”的原因则说法不一,有人说蒋介石一生敬佩明朝的王阳明,视他为“立言、立德、立功”的典范,将“草山”改为“阳明山”以示敬重。另一种说法就是大陆的阳明山在关键时刻为他指点迷津,让他心存感念,因而改“草山”为“阳明山”,以为纪念。斯人已逝,谁对谁错只能存疑。但据阳明山管理局的同志讲,海峡两岸通航之后,台湾方面于2002年辗转给阳明山万寿寺送来一套《中华大藏经》,说是遂蒋公之遗愿。如此,则蒋介石曾经登临阳明山之事并非虚构,相关传说也非全是捕风捉影。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当年蒋介石派兵围攻阳明山的红军之时,万万没有想到就是这支人民军队最后将他驱逐到东南一个小岛上。他也万万没有想到,竟是在阳明山上,获得了他命运的重大启示。他两度与阳明山接触,阳明山于他,祸也?福也?他于阳明山,辱也?荣也?谁能说得清?

秋风无言,阳明无语。它只是向芸芸众生敞开自己的胸怀,把秋天的明净、成熟、艳丽与祥和奉献出来,让人们淡忘战争的伤痛,共享和平的时光。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